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书法史上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人极少,王献之、颜真卿可与之一比,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个人能与他并驾齐驱,而且他突破了王羲之书法的不足,对中唐以来的名家有巨大影响,被誉为书坛的“孤独求败”,此人就是李邕。


王羲之书法以潇洒妍美著称,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又是一大“缺憾”,美得过了就成了“媚”,所以韩愈评价:“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张怀瓘也点评:“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整个初唐时期的书家如欧、虞、褚、薛等也延续了这种妍美书风。


而李邕则突破了这一拘囿,通过对笔画、结字的变化,将妍美变为雄奇,并启发了徐浩、颜真卿诸家。明代董其昌将王羲之、李邕并成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清人冯班进一步补充:“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学界认为,李邕的字是我们“直入魏晋”的捷径,其中既有灵动多变的晋人笔法,又具有严谨细腻的唐人风格,元代赵孟頫毕生临摹李邕法帖,自认为“仅得皮毛”,便成为一代宗师。


李邕传世作品不多,奉敕所写的《李思训碑》堪为“扛鼎之作”。此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由李邕亲自撰文、书丹并镌刻,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碑碑高265厘米,宽115厘米,以行书写就,共30行,满行70字,总计1500余字。


《李思训碑》传世拓本较多,以“台博本”为佳,册纸色醇古,墨似乌金,传拓精工,笔势锋颖尚凌厉可见,字口细腻自然,飞白颗粒感丰富。由于原碑斑驳不清,缺字、残损现象严重,故而“宋拓本”更值得临摹学习。


此碑笔法爽朗峻利,结构跌宕奇崛,起笔多露锋切入,尖锋入纸后迅速铺毫,行笔中提按分明,收笔重顿带勾势。以欹侧取势,形成险峻的动态平衡,中宫收紧而外延笔画如剑戟森然。全碑字势左低右高,行距紧密却气脉贯通。通过疏密聚散营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强气势,既具北碑的朴拙刚健,又含二王的潇洒韵致,将行书入碑技法推向了成熟。


康有为称赞李邕是“书中之仙手”,此碑便是例证,笔画圆劲,结字精巧,字与字呼应连贯,气韵刚柔并济、生动自然,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临摹千遍。


而今,我们将“台博本”《李思训碑》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