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看过的关于上古时期的科幻片中,大都表现的是史前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简陋的生活,似乎与我们生存在不同的星球,和我们完全隔离。但实际上,当我们对上古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上古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与我们现代人是相通的,或者说,在很多方面,数千年来人类就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们和上古人恍若同世。
房屋建筑没差别
首先说房子,上古人的房子有三种形式:第一类是地面式,就是在地面上直接建起房屋,现代建筑学称为地面构筑物,这是我们平时最为常见的建筑;第二类是地穴式和半地穴式,现在称其为全地下式建筑(比如地下防空洞)和下沉式建筑(比如西安世纪金花钟楼店),这两大类建筑形式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都能找到。第三类是干栏式,就是把房子建在木(竹)柱底架上,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这样的干栏式建筑,这样建造房子是为了防止房屋被水淹和防潮,这种建筑形态在南方还大量存在,最典型的就是吊脚楼,现在南方城市的很多建筑也在第一层下面留出空间。
过去有学者将学会使用火和拿石器当工具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类人猿和一些动物也会使用火和拿石器当工具,请注意,在我们的观点中,类人猿等根本就不是人类,它们和人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关于此观点,请参看本期李寻先生的《重构中国远古史》一文。)房子的出现应该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因为人自从一出现,身上就没有过多的毛发来抵御寒冷,因而不适合居住在天然形成的山洞中,不得不建造房屋。
上古人居住的房子虽然没有现在住的房子那么美观大方,但当时房屋的功能划分和装修和现在相比是一样也不少。比如,有专门睡觉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卧室;有大家围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客厅;有灶坑,相当于现在的厨房。地面也是完全打平了,屋内的墙壁也是刻意抹平的,这和现在的装修差不多。
半坡遗址房址:半坡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的(晚期有少量地面建筑),房屋的形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多数房屋都有一个门道,有的在房屋外部,有的在房屋内部,房屋中部正对门道的地方有一个炕灶,供炊煮和取暖。
南方睡床,北方睡炕
仔细观察中国南、北方人的睡觉习惯就可以发现,在北方的农村,人们习惯睡火坑,在南方,人们都是睡床。上古时期北方人也睡炕,这在很多北方地区的史前人类房屋遗址中都可以看到,炕是一个用熟土夯起的土台,距离地面有十公分左右,起隔潮的作用。不仅有炕,还有炕席,西安半坡遗址中就有各种不同编织手法的炕席纹路;再晚一些的龙山文化,在炕上会有一层类似混凝土的涂层(将料浆石弄成粉末状,混以沙石,然后调以水,抹在土台上打平,类似我们现代的水泥地面),起到一定的隔潮防水的作用。史前的南方人则是睡床,笔者猜测是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或木头搭起架子,再在上面铺上席子。
纺线织布,造衣御寒
由于没有过长的毛发,上古人要穿衣服御寒,缝制兽皮是一种,发展出纺织制作衣服是一种,在北方一些史前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纺锤、纺轮等纺织工具。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甚至还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测定其距今已有6000年,这是考古学上证明史前有用蚕丝进行纺织最有力的实物资料。在上古传说中,也有人类种桑织丝的内容。传说黄帝的妻子西陵氏是养蚕第一人。
今天,人们穿着个性十足,但是,抵御寒冷还是最基本的需求,夏天穿得少,冬天则穿得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古人也是如此。生活在水边的人以捕鱼为生,生活在山区的人则以打猎为生。比如,在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鱼钩和渔网坠这样的捕鱼工具。在黑龙江的新开流遗址发现有鱼窖,这是上古人利用北方特有的寒冷天气,对捕来的鱼进行冰冻储存,今天,东北的鄂伦春人还是以渔猎为生,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捕鱼的方式更为先进而已。
北方吃面条,南方吃米饭
2002年,从青海喇家遗址中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了。虽然这碗面条最终还是没有能保留下来,但足以证明在史前时期,青海地区的人们就开始吃面条了。难怪今天兰州拉面、青海拉条子那么好吃。
南方人爱吃米饭的历史也可谓久远。在余姚河姆渡发现了最早的稻米遗存,距今已有7000年,值得强调的是这不是野生稻,而是栽培稻,这一发现也推翻了认为水稻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论调。不仅有水稻,而且还有脱壳的工具,在嵊州甘霖小黄山遗址等诸多古文化遗址都发现了石捣锤,这是是一种常见的谷物脱壳工具。那么上古人吃稻米是什么吃法呢?煮米饭,还是熬稀饭?
在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一种考古学上叫做甗(yǎn)的器物,下面盛水,中间有一个箅子,可以通过蒸汽把上面的食物蒸熟,这蒸米饭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天下第一碗面——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拉面实物照片:2002年,在青海喇家遗址中发现的一碗面条实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碗面条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也让中国拥有了世界面条的发明权。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蒸煮炊具——陶甗: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有这样一套十分精致的炊具——陶甗,最下面一层是陶灶,可以加柴生火;中间一层像“大碗”一样的陶釜是盛水的;最上面一层有很多孔的是箅子,可以将食物放在这里通过蒸汽蒸熟,在史前,蒸上些米饭来吃不是什么问题。
百味咸为先
上古人在饮食方面讲究的另一个例证是开始食用盐,在甘肃省红古下海石遗址,发现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食盐。那时候人们所食用的盐虽然是天然的岩盐,但足以说明,上古人对食物的味道是有更高的要求的,吃东西不愿意吃没有味道的。
刀叉、筷子并用,最终选用筷子
中国上古时期,曾经出现过刀叉,在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遗址中发现过一组骨质刀叉,据测定距今已有5800年的历史了,形制与现在的刀叉无异。而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了42件“骨箸”(又作“筯”,意为“筷子”),它们的发现可以把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时间追溯到6600~5500年以前。这说明,在中国上古时期,刀叉和筷子同时出现过,但是我们智慧的先祖,最终还是选择了筷子。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如此谈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国人却把吃西餐用刀叉当作高雅、时尚的一个象征,真不知先祖看了,会做何种感想?
挖井取水
在余姚河姆渡遗址,最让笔者震惊的并不是干栏式建筑,而是水井。井为木构,方形,形态和我们现在“井”字惊人的相似。挖井是人类主动向大自然索取的一种行为。河姆渡地处江南的宁绍平原,当地姚江水量充足,紧邻杭州湾,实在不是个缺水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在这里出现井呢?那是因为在上古时期,杭州湾不是在现在的位置,距离河姆渡遗址不足30公里远,而是在更向内陆延伸的地方。海水涨潮时,会发生海水倒灌,影响了河姆渡人的饮水,所以要打一口井来取淡水。
舟船的出现
车出现在什么时候,上古考古还没有发现,但2002年在浙江的跨湖桥遗址却发现了独木舟的遗存,经14C测定,其年代距今有8000年,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位于浙江萧山湘湖畔的跨湖桥遗址距离杭州湾不足50公里,在7000~8000年之间,气候条件温润多雨,海平面也比现在高,海岸线也会向内陆延伸,独木舟的出现,一是可能是为了渔猎的方便,二是也有可能是人们出于对海洋广阔世界的好奇而进行的一次主动探索。
与现代人无异的享乐主义
享乐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现代人享乐的方式丰富多彩,上古人在这方面也不差。我们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是酒。在河南贾湖遗址的陶片上发现了酿酒原料和酒成分的遗存,距今有8600年。酒是一种能让人产生一种虚无缥缈感觉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一种轻微的“毒品”。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感觉呢?也许是人类的思维和精神太发达了,需要酒精帮助人们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或是一种非常态的思维状态。
二是音乐。河姆渡遗址有骨哨,在半坡遗址有陶埙,人类在寻找不同的音调,创造出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是绘画。上古人喜欢在陶器、岩石上绘画,画出太阳、鱼、鸟、兽类。
四是各种装饰品。前面我们讲到了上古人制作衣服是为了抵御寒冷,不仅如此,人们还制作出各种配饰来装饰衣服,使其变得更加漂亮美观。此外,把陶器做得那么精美,把玉石饰品做得那么栩栩如生,恐怕不仅仅只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更多体现的是人们对享乐的追求,这种追求和现代人毫无差异。
当然啦,我们把上古人类的这些追求看作是一种享乐主义,也许有想象的地方,因为我们确实不知道所有原始文化中都有鸟和太阳的图案,到底是来自人类对自己来时的一个记忆,还是对生命向上的一种向往?那种奔向太阳的姿态,是不是就代表着人类对未来遥远星空探索的欲望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人最大的快乐还是来源于精神的享受,来自于对音乐、美术,对天空的向往等,我们只知道我们还将继续这样下去。
上古人、现代人,死后有差别
人类早期的墓葬中是没有随葬品的,但是后来开始慢慢多了起来,现在虽然没有了陪葬品,但人们依旧会烧一些纸房子、纸车什么的给死者。为什么会这样,是死去的人真正需要这些东西吗?还是出自于人类天性中对外在事物的一种贪婪?回头看,上古离我们很遥远,和科幻片中演的一样,其实不然,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
但葬俗还是发生了变化,这也许是上古人和我们今天唯一的不同。过去,他们死了,往土里一埋,几千年后被发掘出来,还可以证明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些人实实在在地生活过。可是,现代人死了,实行的是火葬,一把火烧完变成灰,什么都没有留下。将来,当后人挖开地下,发现什么都没有,会不会认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呢?是啊,上古人死了,尚有遗骨,我们死了,什么也没有,包括尸体以及灵魂!想到这里,我们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感!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