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与“双减”政策驱动下,基础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共生”的范式转型。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以13年系统性探索为根基,创新构建“时序贯通的互惠式学习体系”,通过课程重构、场景再造、评价革新、机制赋能四大支柱,打造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校园环境。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供图
四维生长模型: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生”
“我们以‘思维进阶突破认知边界、实践创新联结知行鸿沟、文化理解厚植人文根基、社会胜任培育责任基因’构建四维生长模型。”据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党总支书记梁正雄介绍,该校通过架构开放、灵动、可持续的“有氧生长”课程体系,形成“低段筑基-中段拓展-高段深化”的时序贯通培养链,促就“个体深度学习-群体智慧共生-共同体持续进化”的螺旋上升模式。
在纵向贯通方面,打造“文化浸润筑基-智能融合进阶-跨科协同跃升”的三阶生长链。在横向融合方面,开发文化浸润、智能混合及跨科主题三大类课程群,形成结构清晰且有机联动的小学互惠式学习生态。
学生课间才艺秀。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供图
文化浸润课程群以艺术课程为切入,开发《我们的节日》《诗画重庆》《蒙·诵》等主题课程,联合江北区图书馆开展“馆校共建”,将“寻根江北”“行走的阅读”等实践纳入课程,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智慧”的转化。
智能混合类课程以学科课程为核心,构建“AI+学科”融合模式,如数学学科开发《智慧农场里的数学问题》,通过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光照数据,引导学生用函数模型优化灌溉方案;语文学科推出《AI诗词创客》,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个性化诗词评改建议。
跨学科主题课程群以科学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以及社团活动课程为载体,联合重庆科技馆、社区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创客营》《社区规划师》等课程,形成“课程奠基-社团孵化-赛事锤炼”的互惠式学习进阶路径。
全域场景网络: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孪生”
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依托江北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资源优势,构建“时空贯通、资源融通、素养联通”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的三维学习场域。
学生在书画数字创客空间创作。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供图
梁正雄介绍到,该校开发由“动漫演绎课程库+AR教具库+数字非遗工坊”构成的“6+X”特色资源体系,并创新非遗工坊和书画数字创客空间等虚实融合学习空间,有效提升传统文化互惠式研习的参与率。
同时,完善校家协同的互惠式学习场景融通机制,打造五阶时序育人轴,将小学六年划分为“适应期-成长期-突破期-分化期-冲刺期-过渡期”,为每个阶段定制《家校协同任务清单》。构建三维心育系统,建立“心理筛查-课程干预-个案跟踪”全流程机制,开发《家庭情绪管理手册》,联合“北渝数智”研发“家校心理协同在线”,实现心理测评、咨询预约、资源推送的一站式服务。
聚焦社校联动,实现从“资源借用”到“生态反哺”。推动资源立体化引入,创建“三进一出”机制,让非遗传人进课堂、社区志愿者进社团、实践基地进课程、学生服务走出校园进社区,构建“学校统筹-家庭协同-社区反哺”治理闭环。
动态评价体系:从“单一分数”到“素养画像”
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构建“诊断-激励-发展”三链协同评价体系,破解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群体、重横向比较轻纵向增值”的痛点,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育”。
“我们力求通过激励链形成成果共享的互惠增值机制”,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校长朱长刚提到,学校实施“基础达标+个性突破”评价,设立“思维攀登者”“文化传承人”等特色奖项,开发数字化成长档案,实现“人人有奖状、组组有勋章”。构建“自评—组评—师评—家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设置小组协作得分占比。“学校还通过《闪光行动成长报告》呈现个人进步幅度(纵向对比)+小组贡献值(横向互惠),并将优秀作品转化为下阶段学习资源。”朱长刚说。
同时,学校还建构起时序贯通的能力进阶系统。设计“基础巩固(完成率)—能力拓展(跨组协作率)—创新实践(成果转化率)”分层任务,如高段“跨学科问题解决包”需3个小组协同攻关。推行“1+N”弹性作业模式(1项基础任务+N个自选挑战),通过“学习能量币”兑换系统实现作业成果跨组流通,达到作业减量但高阶任务完成率提升的效果。将课堂评价数据接入“时序贯通”培养体系,建立“低段习惯养成(参与度指数≥0.7)—中段能力认证(协作力等级≥B)—高段成果孵化(项目通过率≥80%)”三级达标标准,形成“诊断发现问题—激励激活动力—发展提升质量”的螺旋上升链。
“互惠式学习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朱长刚说道,“我们通过‘时序贯通’实现知识生长的连续性,通过‘互惠共生’激发群体智慧的创造力,最终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带生态’的终身学习者。”
目前,该校互惠式学习实践已形成“1+N”辐射效应:在教共体内部形成“互惠式学习联盟”,与市内外多所学校共享课程资源、共建评价标准、共研教学策略,接待同行来访数千人次。这场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的教育革新,正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方案”。(向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