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展区一层开幕。



开幕式现场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由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代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本次展览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姜宝林先后致辞。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姜宝林先生的《溪山行旅新图》等39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捐赠;刘万鸣院长为姜宝林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为姜宝林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姜宝林先生的《溪山行旅新图》等39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捐赠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原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王林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刘怀林,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张江舟、纪连彬、于文江,荣宝斋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存刚,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数字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著名老艺术家李宝林、张立辰、胡萍、石齐、王迎春、杨力舟、赵力忠、杜大恺、王仲、孙增华、李乃宙、郭石夫、王天胜、刘巨德、王镛、赵建成、李庚、李小芳、邓嘉德、赵奇,各单位领导和嘉宾刘罡、石峰、崔进、李家骝、陈池瑜、杜轶才、岳黔山、谢青、李宏滔、张剑、刘波、苏睿、唐建、王德芳、阴澍雨、郭强、张风塘、李延智、张士尚、马爱娟、石洪钧、关东海、牛宏宝、关蕴科、刘柱昌、李东升、张磊、鲍泽泽、李伟、孙海亮、张鹏、郭煌、刘广生、郭进兵、李宁、王赫赫、王振、宋彦军、舒光强、凌晨、丁鼎、任清、张增锡、王伟、李仕明、刘寂宽、杨永、刘长海、修子涵、夏培光,以及中国国家画院各处室负责人、研究员、艺术家董雷、卜登科、吴涛、袁学军、方向、赵培智、沙永汇、邓柯、陈明、邱雷、李虹霖、任明辉、刘德峰、吴笛、康蕾、王跃奎、谢小铨、程兴林、陶宏、常欣、杜浩、金新、张苑、冯知军、颜培大、王鲁湘、任军伟、张蕾、王聪丛、骆雪、王治、张录成、赵少俨、钱晓明、林若熹、舒建新、林容生、陈风新、王永亮、邢少臣、周尊圣、曹建华、张留成、李晓松、王心刚、曾三凯、任赛、韩昊、付振宝、陈散吟、卢虓、史国良、任惠中、于新生、李洋、周士钢、张立柱、李晓柱、高毅、黄华三、党震、张卉、王一帆、王瑛、申卉芪、孙震生、邱琳、曹佳林、洪厚甜、蔡大礼、王厚祥、王东声、唐朝轶、梅跃辉、赵际芳、李强,姜宝林的学生徐冬青、黄胜凡、韩长青、熊晓东、王浩宇、聂松、高堃、于俐、傅峰远、肖波、胡明强、李洪贞、韩建文、刘寂宽、齐敬峰、李冉、于保东、任鸣、刘晨、魏建明、魏向阳、李妙染、白润涛、马硕山、崔庆国、陈一耕、范朝晖、章砚、王飞、曾盛枝、田一平、董怡辰、刘凯迪,以及姜宝林的家属凌韻华、姜元、姜满等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在致辞中向姜宝林先生及其家属致以崇高敬意。他谈到,姜宝林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传统绘画向现代转型的卓越探索者。在其六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他坚守笔墨传统,不懈探索传统与现代精神的融会贯通,开创出白描、新抽象等极具辨识度的个人艺术风貌,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姜宝林先生将代表作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一慷慨壮举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赤子情怀。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珍品,将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典藏资源中的璀璨瑰宝,为研究20世纪中国画转型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当代美术创作研究树立重要典范,其价值不可估量。姜宝林先生的艺术人生为我们全体美术工作者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启迪。我们应如先生般坚守文化根脉,使笔墨语言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独特载体,让艺术之花永远绚烂绽放。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致辞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认为,姜宝林先生的艺术创作跨越半个世纪,始终站在中国艺术的闪光点上,堪称中国画现代化的切片例证。他既是传统笔墨的守望者,又是现代艺术的拓荒者,始终在笔墨与现代性之间探索新的张力,其艺术实践极具青春感与未来性。在其艺术历程中,早期的“笨功夫”锤炼了笔墨,探寻了中国笔墨的DNA。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山水画已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完整风貌。进入新时期,姜宝林先生的艺术愈发充满青春感,其笔墨与意识的现代性展现出强大的未来感,为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启示。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令人钦佩,更激励着晚辈探索新的可能性。今天,姜宝林先生将大量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一义举令人敬佩,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厚贡献。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表示,姜宝林先生此次展览以“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为主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也是当代中国画家共同的时代命题。姜宝林先生在青年时期深受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等大师的笔墨锤炼与意境熏陶,扎实的传统功底与深厚的学术修养,使其作品始终保持中国画的诗意性与写意性。在此基础上,他融合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将笔墨语言与现代抽象构成巧妙结合,重组传统符号,创造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视觉突破。姜宝林先生的艺术创作在笔墨语言上实现古法今用,在形式构成上完成中西合璧,在文化精神上达到多元共通,以独立的笔法审美特性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范式。此次展览分为“白描”“新抽象”“积墨”“大写”四大板块,系统呈现了姜宝林先生六十余载的艺术实践轨迹,展现了他从学术主张到水墨理论体系的逐步构建。姜宝林先生此次将39件、915平方尺的代表作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一义举令人感动,为画院全体艺术家和职工树立了榜样。这些作品将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美术的宝贵资料。中国国家画院将做好作品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进一步梳理姜宝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探索中国水墨现代转型的学术路径,引领新时代美术向艺术前辈学习。祝愿姜宝林先生艺术创作常青,身体健康。再次向姜宝林先生及其家属致以深深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致辞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姜宝林先生致以诚挚敬意,并对中国国家画院在传承经典、丰富典藏、推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热烈祝贺。他说道,姜宝林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也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的卓越探索者。他始终坚守笔墨传统的初心,同时不断探索与现代精神的融会贯通。青年时期,姜宝林先生师从潘天寿、陆俨少等先生,深得传统精髓,其艺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保有传统内在基因。20世纪80年代,他成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将传统文人山水笔墨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开创了具有辨识度的个人艺术风貌。我们要向姜宝林先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代读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的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委托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代读致辞。杨晓阳表示,在近10年国内突出的展览中,80岁左右的艺术家表现亮眼,姜宝林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杨晓阳高度肯定“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这一命题,他认为其兼具命题、方法论与结果三重意义。姜宝林近几十年致力于如下探索:一是中国画从古代走向现代、中西融合这两大世纪难题;二是具体策略,包括传统笔墨底线与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结合,以及水墨与传统文人画色彩、民间色彩、科学色彩三种观念结合。姜宝林成长于山东,求学于江浙、北京,融合多地文化与教育之长。他投身教学,在教学中保持前卫的探索精神。其艺术远看抽象,近观尽显中国传统笔墨,是基于传统精神的中国式现代艺术,万法齐备、哲理通透、个性独特,堪称时代高峰。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致辞中对姜宝林先生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作品表示敬意。他指出,伟大艺术作品通过国家收藏获得历史属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姜宝林先生的捐赠意义非凡。以姜宝林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型艺术家,因创作契合20世纪中国美术以创新推动发展的基本逻辑,在艺术史、批评界享有崇高声誉。20世纪中国美术面临东西方碰撞的压力,创新是必然选择,姜宝林先生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间构建了独特话语谱系,贡献卓越。他表示“笔墨与现代”命题具有中国属性,姜宝林先生持续探索带来了启示:个体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与基石,助力民族文化复兴。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姜宝林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姜宝林在致辞中对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艺术界专家、媒体朋友等各方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回顾了自己的艺术历程:1962年考入浙江美院,受潘天寿、陆俨少、顾坤伯等大师指导,深入理解中国画精神,全面掌握传统笔墨技法;毕业后分配至文化馆工作10年,从农民画中汲取营养;1979年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在名师指导及首都多元艺术氛围中开阔视野,实现艺术认知飞跃。此后进入探索阶段,1987年北京个展获叶浅予等点评,同年赴中国台湾办展,后在德、法、美等多国办展并获奖,国内外认可坚定了其探索信心。他提出“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追求传统笔墨与现代形式结合,获“远看非中国画,近看是中国画”的中肯评价。姜宝林感念中国国家画院的培育,愿向画院捐赠部分作品。姜宝林表示自己虽已80余岁,仍会继续努力,为中国画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开幕式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在主持中谈到,姜宝林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以笔墨之修炼、人文之修养、人格之修为,乘时代之势,应时代之变,从传统沃壤中孕育,从东西艺术中汲取,从自然万象中萌发,创造出既是民族的,又具世界的独特个人艺术风貌。他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饮水思源,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将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国家画院,真正让艺术回归人民。

本次展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姜宝林六十余载的艺术轨迹。此次捐赠是丰富中国国家画院学术收藏体系的又一重要标志,也为后学晚辈树立了从艺为人的榜样。近期,中国国家画院先后收藏了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形成以经典收藏引领经典创作的学术体系,树立起“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学术标准。中国国家画院将持续做好姜宝林作品的收藏、保护,做好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和传承,通过系统梳理姜宝林的艺术成果,探索中国水墨现代转型的学术路径,引领新时代美术家向艺术前辈学习,努力做到向往经典、学习经典、创造经典。





展览现场

29日下午,“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举行,冯远、徐涟、徐福山、姜宝林、赵力忠、刘巨德、胡思勇、陈池瑜、王鲁湘、牛宏宝、王雪峰、张鹏等,围绕姜宝林艺术创作的特点和成就展开研讨。研讨会由陈明主持。



研讨会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艺术家简介



姜宝林,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成为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国际获奖:曾荣获“1992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大公政府奖;获1999年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国际艺术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2017年瓷板画作品《东方之韵》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大奖——“银柳叶奖”。

国内获奖及其重要活动: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016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暨姜宝林笔墨语言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