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萦绕、陶韵悠长。2025年4月27日下午3点,“当下之迹——燕守谷书法篆刻展”在北京 杏坛美术馆隆重开幕。


参加展览开幕的嘉宾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崔志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翔,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岳黔山,著名艺术家徐忠平,著名画家老圃,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党震,齐鲁印社社长、日本国秦汉会副会长,资深收藏家王剑虹,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部长邹德忠张大勇主任,韩宁将军,韩国书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金熙政,陈一耕美术馆馆长陈一耕,廊坊书法家协会主席刘京闻,中国国家画院画家陈鹏,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乐耕,中国国家画院专职艺术家、京华印社社长蔡大礼,韩国书法家金三焕,书画篆刻家、收藏家、艺术史研究学者康耀仁,著名画家李文亮老师,陈惠彪老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蔡梦霞,《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李妙染,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衣雪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晏晓斐,荣宝斋书法院院长侯文泉,国家画院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王文英,中国国家画院花鸟所副所长陈鹏,著名书画家陈震生,北京画院画家王旭,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编辑室主任黄群,798艺术区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水墨画院研修班导师王清州,北禅书院创始人殷艳秋,北京大学教授白锐,日照书法家协会主席丁履磊,日照天大美术馆馆长林玉柱,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岩,著名篆刻家吴砚君,晗美术馆馆长施晗,中国国家画院画家李连志,民生书法馆馆长杨勇,尚艺书院院长董玮,凤凰画馆馆长柳青凯,青岛翰德美术馆馆长赵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刘少白李钦善局长,北京杏坛美术馆馆长黄和平。 企业家朋友:中国电网吕春泉陈海华,原兖州矿业集团副总经理何烨,北京桦安集团董事长沈自全,北京宜家赢商贸集团公司总经理梁京申,四川智联正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庆军,资深媒体人、《新时代沂蒙人》编辑部北京工作站站长刘占鹏,北京大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张大千全集》编委会副主任杨海青,山东钢铁泰东公司总经理张凯芳,鑫丰泰矿业集团董事长苗宗廷,北京见地沙龙创始人肖怀德,日照徐本堂创始人、收藏家徐立峰,郎禾空间创始人文白,圣土陶印坊创始人吴成坤,东道汝窑创始人徐结根,张家口勤丰劳务公司董事长刘建峰,以及参加本次展览开幕式各界朋友们。

开幕现场


中国职工书画院院长王登科先生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镛先生致辞

王镛老师致辞 视频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崔志强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岳黔山先生致辞


韩国书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金熙政先生致辞


北京杏坛美术馆馆长黄和平先生致辞


燕守谷先生致答谢词


展览展出燕守谷七十幅书法作品与二十组陶印篆刻作品。燕守谷作为当代知名书法篆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摒弃了对于“过去”的追忆与“未来”的焦虑,将全部心力倾注于当下。他以笔墨触摸时光结晶、以刀刃劈开混沌,将刹那的感悟凝固为永恒的艺术表达。


其书法,展现出对当下心境的精准捕捉,笔墨之间枯润相生,刚柔并济,既有传统书法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陶印篆刻别具一格,被戏称为“守谷削泥”,每一方印章都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思考,每一道线条都蕴含着对当下的深刻领悟。


展览现场,书法墨迹与陶印篆刻交相辉映。观众漫步于展厅,仿佛置身于真切触摸到“临在”的量子态。愿这些墨痕与印迹,成为照见你我本心的时空棱镜,让观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开启一场关于时间、存在与当下的深度对话。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8日,欢迎各界朋友莅临观展。


展览合影


展览现场


曾翔老师谈书法与篆刻之间的关系 视频









主办单位/Organizer

北京杏坛美术馆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协办单位/Co-organizer

荣宝斋书法院丨山东画院山东书法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

东山书院丨源书院丨韩国书家协会丨日本畦石舍

天大美术馆丨徐本堂丨尚艺书院丨杖藜书院

凤凰画馆丨朗禾空间丨一境画廊丨晗美术馆

翰德轩美术馆丨明德美术馆丨圣土陶印坊丨当代书法研究院

鼎薪艺术馆丨枣庄当代书法院丨紫燕斋美术馆

出品人/Producer

黄和平

展览执行/Curator

丁俊文 包旭哲

展览时间/Exhibition time

2025年4月27日-5月8日

展览地点/Exhibition site

北京杏坛美术馆

(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5-3号)

时间在刀锋与笔尖坍缩为墨迹,刹那在陶泥与宣纸上凝结成永恒。

“当下之迹”,是一场关于存在的篆刻实验,亦是一场与时间对峙的书法修行。

此次展出的七十幅书法、二十组陶瓷印,皆诞生于刀刃劈开混沌的瞬间。当毛笔触纸、刻刀入泥的须臾,所有关于“过去”的追忆与“未来”的焦虑,皆被锋刃斩断,唯留此刻的心跳震颤于线条的枯润、陶泥的气脉之间。这些被戏称为“守谷削泥”的陶瓷印痕,既非金石永固的执念,亦非流沙易逝的喟叹,它们是窑火中重生的琥珀,封印着泥胎从柔软到坚硬的觉醒时刻。

展厅中,陶瓷印蜕被刻意放大至墙体尺度,墨迹飞白与釉色开片交织成星云坍缩的轨迹。观众穿行于陶泥的呼吸场域,或可触摸“临在”的量子态——当指尖掠过某道窑变裂痕时,当你的目光驻留于某道裂帛般的笔触时,那个被火焰固化的当下将在共振中重构为属于你的时空坐标。

杏坛美术馆的阳春三月,注定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觉醒仪式。这里没有需要破解的艺术密码,只有等待被认领的当下切片。愿这些带着体温的墨痕与泥痕,成为照见你我本心的时空棱镜。


燕守谷

1959年出生,号大明湖客、东圃翁、清溪散人,别署溪村精舍, 临沂平邑 人。199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並获奖。2005年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2006年移居济南。2011年起以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为己任,恢复重建元代 东山书院 于蒙山,旨在创造一个艺术交流空间,从此开始山居。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觉察当下,逍遥自主,潜心创作。

展览作品欣赏(部分 )


入定》33cm×24cm


道心清》66cm×33cm


《无垠》130cm×17cm


华嵒题画诗》130cm×32cm


《抱林乐琴联》180cm×36cm×2


溪居清旷》36cm×25cm×4


秋水野航联》99cm×17cm×2


刘禹锡乌衣巷诗》210cm×42cm


石涛诗》178cm×48cm


觉性》27cm×24cm×5


《三千大世界》4.6cm×4.1cm丨2017年


《盼归》6.4cm×6.7cm丨2023年


《日有喜》14.6m×14.6cm丨2025年1月


《无可无不可》4.5cm×4.5cm丨2021年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王九玲

主编 | 廖伟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