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设计了一个严重违反伦理道德的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名9个月大的小婴儿艾尔伯特。

实验开始前,华生对小艾尔伯特进行了基础的情感测试。

让他接触了一系列物品,包括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



结果显示,小艾尔伯特对这些物品均感受不到任何恐惧。

小艾尔伯特11个月时,实验真正开始,华生将小白鼠放在小艾尔伯特跟前让他玩耍,并在他玩得入神的时候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铁棒,制造出响亮刺耳的声音。

小艾尔伯特听到巨大的声音吼哭了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样的刺激后,华生再将小白鼠放在小艾尔伯特面前,他表现出了恐惧反应,哭着转身背向小白鼠,试图离开。

随着实验推进,小艾伯特不仅对白鼠产生恐惧,还对兔子、狗、毛皮大衣等类似物体表现出泛化的恐惧反应。

这一实验虽然验证了人的恐惧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早期实证依据。

但参与实验的小艾伯特,因为长期承受恐惧困扰,最终于1925年因脑水肿去世,年仅5岁,成为科学史上无法回避的黑暗篇章。



害怕冲水马桶的女儿

作为新手爸妈,不知道各位看完上面那个实验有什么感受?在育儿上是否有所启发?

我刚看完这个实验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女儿2岁时,我带她去一个商场上厕所小便的画面。

当时女儿想小便,我没多想就抱她去了商场的公共厕所,厕所是那种自动感应式的抽水马桶,就是你上完厕所站起来时,它会自动“哗”的一声流出水,冲干净厕所。

作为成年人,这种厕所我们肯定习以为常了,但当时我没意识到女儿是第一次上这种厕所,所以,也没提醒她,待她上完厕所站起来那一刻悲剧就发生了。

那突然的“哗”的一声,吓得她哇哇大哭,我抱着她哄了好久她才算安静下来。

但从那之后,一直到七八岁,她在外面玩,只要是这种厕所她都宁愿尿裤子也不愿意上,并且还害怕较大的水流声。

这时我才明白,我们成长环境中潜在的刺激与威胁,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一次不经意的惊吓,便可能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正如小艾尔伯特的实验,也如我女儿的经历。



心理学研究发现:3个地方尽量别带孩子去

第一个:突发性感官刺激的场所

铁锤敲击铁棒的声音,流水冲刷马桶的声音,为啥会让孩子那么害怕?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声音是突然的,突如其来的。

婴幼儿听觉与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高频、高强度、快速移动、强烈对比的光线或者突然的光线变化较为敏感,比如,雷声、突然关灯,可能引发“启动反射”,从而产生恐惧。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尽量要少带他们去这些容易发生突发性感官刺激的场所。

比如,嘈杂声较多的建筑工地;会忽然放鞭炮的葬礼、墓地;会突然响起巨大喇叭声的集市或大型商场促销活动区等。

第二个:陌生不可控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婴幼儿进入6-9个月时,会进入“陌生人焦虑期”,这段时间他们对未见过的人和环境都会产生警觉甚至恐惧。



此外,这一阶段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面对陌生且缺乏熟悉参照物的环境,比如空荡荡的大型仓库、昏暗曲折的地下通道,容易触发 “莫罗反射”,出现惊跳、哭闹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

所以,像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的火车站候车厅、布局复杂如同迷宫的地下停车场、堆满奇形怪状展品的陌生展览馆,以及装修风格怪异、光线昏暗的主题餐厅等场所。

都可能会让孩子因无法掌控环境,而陷入不安与恐慌,甚至可能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带他们前往。

第三个,具有潜在威胁的环境

有什么事或物是你小时候到现在都无法忘记的恐怖记忆,还不时的回想起来?



这是我在知乎平台上看到的一个提问,很多网友都回答了自己童年时期无法忘记的回忆。

查看了很多回答,我发现大家的恐怖回忆,都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存在潜在的威胁的活动

比如,有的小时候突然被狗咬;晚上一个人去厕所突然停电了;还有去游乐园玩“空中飞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恐惧反应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大脑的威胁检测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对潜在的危险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晚上一个人去厕所突然停电,黑暗的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害怕,大脑就会本能的将这种突发情况视为潜在的危险,并将相关的记忆标记为“重要”,以便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孩子暴露在这些具有潜在威胁的环境中,以免他们的心理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3个场所你带孩子去过吗?是否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欢迎各位家长评论区留言讨论,供其他有类似困扰的网友参考~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