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总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虽然这话有很多人觉得没道理,但是李总的”自由与便利的置换”理论在现实中确实已经站稳了脚跟。

那么套用李总的逻辑,是不是劳动者也愿意用假期置换更多的无报酬劳动呢?

不要觉得这个说法不通,如果劳动者从事的行业继续卷下去,牺牲假期只能换来你继续在这个岗位工作下去的权利,如果你真的放个小长假出去玩一玩,回来的时候这个岗位可能就不需要你了,加班费?补贴?洗洗睡吧。



在数字经济重构劳动关系的当下,劳动者时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商品化进程。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期间活跃骑手数量较节前增长47%,每位骑手的日均接单量突破50单。这种时间商品化不仅体现在零工经济领域,更渗透进传统产业:某制造企业通过"调休制度"将法定节假日转化为生产高峰期,使生产线运转率提升28%。

劳动异化现象呈现出新的形态。当"带薪休假"异化为需要申请的"特殊待遇",当小假期蜕变成企业产能爬坡的关键节点,劳动者的休息权正在演变为需要博弈的劳动权益。这种异化在服务业尤为明显,某连锁酒店的调查表明,85%的基层员工将"放弃休假"视为职业晋升的隐性考核指标。

时间贫困正在形成代际传递。90后、00后劳动者在社交媒体上自嘲"时间难民",其背后是工作时长与休闲时间的严重失衡。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新世代劳动者每周加班时长较父辈增加几个小时,这种时间剥夺正在形成新的社会再生产困境。



还有一点就是绩效至上的文化,绩效主义正在重塑社会认知。某咨询公司的调研显示,76%的受访者认同"假期可以再生,机会稍纵即逝"的时间价值观。这种认知转变催生出新型劳动伦理:在短视频平台,记录加班奋斗的短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而晒休假的博主则面临"不够敬业"的批评。

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共谋构成时代悖论。电商平台创造的"报复性消费"神话,与制造业"黄金周赶工"的叙事形成奇妙共振。当劳动者用假期收入购买网红民宿体验时,这种消费满足恰恰印证了时间商品化的正当性。

时间焦虑催生新型自我剥削。某知识付费平台的爆红课程《时间颗粒度管理》,将碎片化时间利用推向极致。这种看似自主的时间管理,实则是某些团体的逻辑对个体生活的深度渗透。



我们是自古以来就很勤奋的民族,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劳动者,如果我们继续对劳动者的时间主权淡漠下去,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大家真的只能牺牲假期换来工作的机会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