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提起四川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可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火花村是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标杆村”“那里的特色产业多,号称‘亿元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田家紫皮大蒜就在那”……

鲜为人知的是,曾经的火花村产业薄弱、基础滞后,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耕。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巾帼带头人”的努力,她叫邹丹,是火花村党总支书记。

“五一”节前夕,邹丹被推选为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拟表彰对象,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火花村紫皮大蒜丰收。摄影 兰自涛

时刻关注庄稼长势

帮助村民争取农业保险赔偿金

眼下正是紫皮大蒜收获的季节,接连几场春雨之后,土质变得松软,扯蒜最合适。

4月27日下午,种植大户王万秀找了几个村民来自家承包地帮忙扯蒜。邹丹开车路过看到这一幕,停下车,从马路上方跳到土里,弯下腰拿起新鲜的大蒜询问村民:“今年的蒜子怎么样?”“怎么颜色不够紫呢?”“行情如何?”

“邹书记很关心我们。”王万秀向邹丹解释完,转过头对记者说,她家承包了60亩地轮作大蒜和玉米,平时邹丹就时常关心庄稼的长势。

去年7月,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导致王万秀地里的玉米全部被淹,损失惨重。起初,保险公司才给出4000元的赔偿,气不过的王万秀一边找保险公司理论,一边寻求邹丹帮忙。得知此事,邹丹先给保险公司打电话,请他们下来复核受损面积,理赔员来了之后,她又陪同参与测量。“多亏她帮忙,后来赔了我17200元。”王万秀感激地说道。

说起邹书记,扯蒜的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62岁的高明英评价道,这个书记好,年轻有文化,讲话温柔,没得架子。


邹丹(右)和村民讨论紫皮大蒜的收成。摄影 黄晓庆

发动村民振兴产业

村集体收入从0元跃升到36.8万元

2018年,邹丹跨村到火花村任党支部书记,此前,她从事过多个职业,也在其他村历练过。2020年,火花村和狮子村合并,总面积达5.7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有3600多人。

刚开始,村里的产业发展得并不好,极少部分流转出去,由大户承包,集体经济为“零”。“说实话,村集体赚不赚钱都是其次,我们想的是咋子让老百姓多赚点钱。”邹丹说话干脆直接。

于是,她决定将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抓手”,带领村两委班子创新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打造“支部+产业”“党员+项目”责任链。

5年前,邹丹发动党员、贫困户、一般农户,以户为单位对100余亩的佛手、天冬等中药材进行管护。老党员杨长付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从种植到养护,都是邹书记帮我们找技术人员指导,就连销路都是邹书记找的。”

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化”难题,邹丹带头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在产业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日渐壮大。以天冬产业为例,村集体独创“622”分成模式,60%归种植户所有,20%为村集体收入,20%用于农资农药等支出。

如今的火花村,已形成粮油、大蒜、中药材、果蔬、生猪等几大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1.2亿元,跻身“四川省现代农业亿元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6.8万元。


邹丹(左)和村民一起包饺子。摄影 黄晓庆

勇敢尝试网络直播

把先进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当记者问起邹丹,这几年自身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她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胆子变大了,脸皮变厚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变化源自网络直播。

前几年因为疫情,火花村农产品的销售面临困难。为了打开销路,邹丹勇敢尝试网络直播,建成全市首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从村支书到“带货主播”,直播间里,邹丹生动讲述大蒜背后的乡村故事;户外直播,她和农民一起种植大蒜、采摘蔬果,演绎真实农村场景。2024年“双十一”期间,她创新推出“云游火花”沉浸式直播,吸引5万网友线上认购农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3万元。

除了直播带货,邹丹还带领村集体将科技的翅膀插在了田间地头。完成200亩宜机化改造,购置无人播种机、智能烘干设备;新建3座提灌站、提升小溪流囤水功能;组建农机共享服务队,全村机械化操作面积达2900余亩,机械化率提升90%。2024年,火花村承办内江市现代农业园区现场会,助力园区获评“四川省五星级园区”称号。

邹丹说,她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后,她还计划打造调味品之乡,构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带领火花村向着“数字乡村”目标阔步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