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电力工装,仿若披上专属战袍。宝蓝色的工作服,是日常作业里的“基础战甲”,棉质材质搭配实用工具袋,耐磨的设计能从容应对频繁的攀爬任务;明黄色的绝缘服宛如防护堡垒,由多层材料构成,有效隔绝高压电,为带电作业的安全保驾护航;橙红色的应急服则似冲锋战衣,高亮醒目且防水耐磨,在抢险救灾时助力争分夺秒。

在空调送出的凉风、满格的电量以及明亮的灯火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电力侠”,他们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不管是在人们能看见的地方,还是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时刻严阵以待,只为保障百姓安全用电。


登杆作业。钟欣航摄

绝缘服里“蒸桑拿”

“椑木镇10kV中西Ⅱ线会东光伏支线导线故障,即刻抢修。”4月23日上午9时,国网内江市东兴供电分公司作业人员罗征强和同事迅速赶赴故障现场,准备开展配电带电作业。

不到10分钟,路边就围好了安全围栏,地面安全负责人集合大家,仔细交代注意事项。罗征强和同事套上绝缘披肩,戴上三层防护手套、安全帽和护目镜,穿上绝缘靴,身着七八斤重的装备,登上绝缘斗臂车,前往15米高空开展带电作业。

4月的天气虽不算炎热,但密不透风的绝缘服却好似“桑拿房”,35℃、36℃、37℃、38℃……罗征强和同事的体感温度持续攀升。

经过长达2个小时的奋战,带电抢修作业顺利完成。极度的精神专注,加上闷热的体感,二人疲惫不堪,汗水挂在嘴角,来不及擦拭,从高空下到地面便一口气喝光了一瓶水。当他们卸下层层装备,只见宝蓝色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湿变色。

“现在停电次数比小时候少多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停电。我们这边辛苦点,总比两头都忙要好。”今年31岁、有着近8年工作经验的罗征强笑着说道。常年身处1万伏特的带电环境,危险系数着实不低,但采用不停电作业方式,避免了传统停电检修的弊端,更关键的是保障了周边居民和工厂的用电。

短暂的休整后,罗征强和同事逐渐恢复了体力,又急忙赶往下一个带电作业点。

电线杆上的“舞者”

“认路、走路、爬杆,都是我们必备的技能。”自2017年入职以来,罗征强与同事走遍了内江的大街小巷、工业园区、农村道路以及高山林地的电力线路。山里绝缘斗臂车无法抵达,他们就徒步翻山越岭,而爬杆上塔早已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刚下过雨,脚扣踩稳,小心打滑!”10kV史桥线石梯五社支线杆塔下,地面现场负责人刘可仰头紧紧盯着杆上,反复提醒。罗征强帮徒弟紧了紧安全带,自己也将脚扣牢牢卡在水泥杆上,依旧身着七八斤重的绝缘装备,弓身攀爬,膝盖抵住杆身借力,蓝色裤腿与水泥杆摩擦发出“窸窣”声响。


徒步山林。向素玉摄

不到1小时,两人在10米高空仿若“带电线路上的外科医生”,精准完成遮蔽、包裹、隔离等操作。杆下人员默契配合,递工具时传递绳系得稳稳当当,随后顺利完成电线对接。

尽管罗征强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但毕竟是不停电作业,刘可始终抬头关注着空中两人的动态,反复提醒注意事项。经过近1个小时紧张协作,当最后一处接电成功,整套作业才算圆满完成。“登杆作业最为困难,全身受力点都在脚跟,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既要保持重心平衡,又要精准操作。”刘可揉了揉眼睛说,“我们一刻都不敢放松,稍有差池,不仅作业会失败,更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从水泥杆上下到地面,罗征强脱下绝缘服,拍了拍沾满尘土的裤腿,向徒弟谢松琳传授取绝缘罩的经验,“取的时候要用巧劲,顺着力拽一下。不然这五六斤重的东西,加上惯性得有二十来斤重。”他一边示范一边安慰,“慢慢来,当年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罗征强脱下绝缘服,望着眼前的作业现场,思绪飘回到8年前。那时,他跟在师傅刘可身后,连脚扣都用不熟练,每一次攀爬都战战兢兢。如今,他不仅能独立完成复杂作业,还将师傅传授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并且把自己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传递给新一代带电作业人。

“一名合格的带电作业人员,最基础的爬杆技能必须扎实。”这是罗征强经常对徒弟说的话。他带过的12名徒弟,如今都已成为部门的中坚力量。回想起当年部门只有六七人,如今已壮大到19人,罗征强满是自豪,深知自己传承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谢松琳感慨道:“跟着师傅,我不仅学到了带电作业的真本事,更明白了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道理。现在我也在备考不停电项目复杂作业操作证,希望把这股劲儿传承下去,像师傅那样,成为新时代的电力工匠。”

像这样身披沉重绝缘装备的高风险带电作业,国网内江市东兴供电分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每年要完成几百近千次。长期暴露在高温与紫外线下,黝黑的皮肤和结实的臂膀,早已成为他们的职业印迹。

“暖男”的守护

“今年内江的热浪似乎比去年来得更早,前几天气温直逼35℃。‘五一’过后,将迎来全年用电高峰期。”天一热,罗征强就开始为供电设备的检修担忧。

为此,他们中心提前做好了夏季带电检修的筹备工作。他笑着抖了抖湿透的工装说:“得备足三四套工装,这天气一作业就浑身湿透好几回,夏季用电高峰时,每天不是在抢修,就是在奔赴抢修的路上。”也因为长期裹着密不透风的绝缘服作业,他们常常互相打趣称彼此为“暖男”。


身着绝缘装备的电力人。向素玉摄

但比起设备检修,罗征强更担心团队成员中暑。2023年6月那次集体中暑事件,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那天温度35℃,我们裹着5毫米厚的橡胶绝缘服,一点都不透气,身体一直处于被捂着的状态。当时大概11点,烈日当空,两组人轮替作业,汗水浸透衣服又被捂干,没过多久,两组4个人全都呼吸急促、头晕目眩,头盔与水泥杆不断碰撞发出‘当啷’响声。”

最后,大家咬着牙坚持了1个多小时,两组人轮番交替到阴凉处休息。从那以后,每次高温作业前,中心负责人都会反复提醒防暑药品是否备齐,还特意调整作业时间,尽量避开正午最热时段。

对电力人而言,不仅要战高温、稳供电,还要严防汛、保安全,挑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抢险救灾。钟欣航摄

2024年7月,暴雨突袭内江东兴区郭北镇,供电线路受损,国网内江市东兴供电分公司紧急调配应急保电车,为受灾居民提供应急电源,并选派具有丰富现场抢险、保电经验的作业人员赶赴现场。

附近村镇因停电陷入困境,居民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抢修压力,他们默默埋头作业,只为尽快恢复供电。

当看到身着橙红色应急服忙碌的身影时,附近居民难掩激动之情:“你们来了,恢复供电就快了!”群众既盼着尽快恢复供电,又不停地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些暖心话语,更加坚定了电力人守护民生用电的信念。

“穿上工装,就意味着责任!”罗征强说,这些“行头”陪伴他见证了内江城乡电网的巨大变化:城网改造过程中,八号路西林大道路口至东兴大道路口段实施架空电线下揽工程,曾经纵横交错的“空中蜘蛛网”消失不见,宽阔的马路与人行道视野变得通透;农网升级后,电杆从低矮老旧变得高大稳固,线路排布横平竖直,变压器覆盖从“一村几台”变为“一队一台”,供电能力大幅提升。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要是电网跟不上发展节奏,又怎能切实服务好民生呢?”罗征强目光坚定地说,“我们要让群众新买的扫地机、空调、洗衣机等智能设备,直接插上电就能正常使用!”

8年来,罗征强和同事们风里来雨里去,身上的工装褪了色,人也成长了。

“若用五颗星为当下的幸福指数打分,你会打几颗?”

“四颗半。”面对提问,罗征强笑呵呵地回答。

手记:

像罗征强一样的“电力侠”们,总是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发电”。他们在烈日下揽电线,在泥泞中架设新杆,在风雨中奔赴险情……当万家灯火依次亮起,那些身着工装的身影却悄然隐没在夜色之中。我们不能忘却——世间如此明亮,是因为有人,走在光芒之前。(彭茜、钟欣航、向素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