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压管理的复杂领域中,餐后低血压(PPH)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看似平常,却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诸多隐患,如引发心脏及大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进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为了规范PPH的管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健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经过深入研讨,制定了《餐后低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该共识的关键内容。


病因篇:复杂探究路

PPH的病因如同交织的网络,涉及多种因素。

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是PPH发病的核心因素,尤其在与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患者中表现突出。正常情况下,餐后人体需要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以维持血压稳定,但PPH患者交感神经调节能力受损,导致血压下降。例如,为预防老年患者PPH,餐后交感神经活动需增加200%,而PPH患者难以实现这一调节。同时,PPH患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可通过心率变异性评估。以合并糖尿病的PPH患者为例,无论有无症状,其心率变异性均明显缩小,反映压力反射敏感性不足。

2.胃肠相关因素

胃肠激素变化:餐后胃肠激素分泌改变,影响血管舒缩和血压调节,部分激素可引起内脏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下降。

内脏血流增加:进食后,大量血液流向内脏帮助消化,若内脏血管过度扩张、血流量过多,会减少外周循环血量,引发血压降低。

胃排空速率异常:胃排空过快,消化产物迅速进入小肠,刺激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反之,胃排空延迟也可能影响血压调节机制。

3.其他影响因素:年龄增长也是PPH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老年人餐后血压也会出现轻度降低。此外,部分药物的使用,如餐前应用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等扩血管药,会影响餐后血压,增加PPH发生风险。

诊断篇:精准出击找“元凶”

(一)发病规律的把握

国内研究发现,老年PPH患者餐后15~30 min血压开始下降,30~60 min下降至PPH诊断标准,30~80 min达到最低水平。这一时间规律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参考。

(二)测量方式的选择

总体而言,餐后2 h内血压测量次数越少,PPH漏诊的可能性就越大。诊室血压由于无法捕捉餐后血压的动态变化,对于PPH高危人群或有晕厥、跌倒病史的老年人,应采用家庭血压监测(HBPM)。动态血压监测(ABPM)则可能是检测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血压突然变化,特别是进餐后或姿势改变时血压变化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对有跌倒和晕厥病史的老年患者进行ABPM,有1/4的患者能够检测出PPH。

(三)重点筛查人群

在临床实践中,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终末期肾病(ESRD)和心力衰竭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应重点考虑PPH的筛查诊断。了解这些患者有无餐后低血压症状对于准确诊断PPH至关重要。同时,需注意一些药物对PPH诊断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相关试验时需谨慎,要监测血糖变化。餐前应用降压药或其他扩血管药,如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等,均可能影响餐后血压,导致PPH诊断增加,应尽量避免。而有些药物,如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α1受体激动剂(米多君)、减少内脏血流量的药物(如腺苷受体拮抗剂咖啡因)等,虽可能减少PPH的诊断,但也不宜随意使用,需综合考量。

治疗篇:多管齐下抗病魔

PPH发病机制复杂,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临床医生需充分认识到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非药物治疗:生活细节的把控

1.饮食调整

减缓胃排空:减缓胃排空是关键策略之一,延迟消化产物暴露于小肠,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进而减少餐后血压下降。具体措施包括少食多餐和多喝水,以维持胃充盈、减缓胃排空。例如,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饮用350~480 ml的水可使血压升高20 mmHg(1 mmHg=0.133 kPa)。与三顿大餐相比,六顿小餐更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PPH。减少进食量也能使餐后血压降低程度控制在<20 mmHg。此外,改变饮食温度也有一定作用,研究表明,冷葡萄糖负荷可使平均动脉压增加(3.9±1.3)mmHg,而热葡萄糖负荷使血压降低(8.0±1.1)mmHg。

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尝试用果糖或木糖作为葡萄糖的甜味替代剂。同时,避免饮酒,适当饮茶、咖啡。

2.运动干预:早餐结束后20 min开始餐后步行(轻度有氧运动)可能对老年患者有效。有研究显示,在餐后运动中,平均动脉压增加(18±4)mmHg,但在运动停止10 min后血压会降至运动前水平,表明餐后运动对预防和管理PPH有一定帮助。

3.服药时间调整:对于高血压患者,服药时间对PPH有影响。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饭后2 h服用降压药组PPH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早餐前服药组的27.5%。因此,对于有PPH倾向的患者,建议将降压药改在早餐后2小时服用,或在两餐之间服用降压药。

4.生活习惯优化:建议存在PPH的患者餐前饮水。对于有症状的PPH患者,饭后可仰卧休息,因为站立或坐位会产生额外的降压作用。对于非高血压患者,过多限制盐摄入量会减少循环血容量,增加PPH发生风险。在炎热天气下,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增加,脱水也会减少循环血容量,使高危人群更易发生PPH,易感人群可通过摄入足够液体加以预防。

(二)药物治疗:谨慎选择用良药

1.咖啡因:咖啡因作为一种腺苷受体拮抗剂,能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通过收缩动脉维持血压,可减缓餐后血压下降。因其相对安全且容易获取,可用于有症状PPH患者的试验性治疗。但需注意,应在早餐或午餐前服用,避免晚餐前服用,以防影响患者睡眠。

2.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阿卡波糖为代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胃排空。它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消化所需的酶,减缓胃排空速度,还能减少胃肠肽(如介导内脏血管舒张的VIP)的释放。但使用时需综合考虑其对PPH诊断及患者整体状况的影响。

注:本文为该指南共识主要内容摘取,详细内容请参照原文。

参考文献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餐后低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5(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