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也没长得一模一样的,杭州和上海的“形”,无从对标。西湖搬不到人民广场,外滩也搬不到钱塘江畔。城市的“神”,浑然一体,何须对标?

撰文丨关不羽

DeepSeek大火,杭州成了舆论的焦点,一波又一波的“杭吹”热兴起。这当然不是坏事,杭州值得“吹”,但是尬吹就不行。今天对标上海,明天对标深圳,本该是“霸总剧”,却演成了“励志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人间最美好的。

01

我第一次到杭州,还是初中生,是区少科站搞的一次活动。那次活动最大的看点并不是杭州,而是坐飞机。因为很多老师同学都去过杭州,而彼时的飞机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托某位同学家长的福,才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我激动得一宿没睡,也是为了飞机。

可是,坐飞机的实际体验很一般。飞机轰隆隆地上去,又轰隆隆地下来,还没品出啥味道就落地了,有点小失望。很多同学老师对接下来的行程,也有点意兴阑珊。毕竟很多人都去过,都说杭州就是西湖边上人挤人。

被他们说得,我也提不起兴趣。正是盛夏时节的中午,大太阳火辣辣的,哪有心情“轧闹猛”?我又不是没见过湖,长风公园的银锄湖是学校春秋游反复重游的“故地”,青浦的淀山湖、苏州无锡的太湖也是去过的,对西湖也没特别的期待。

眼看气氛有点冷,带队老师安慰道,这次请了一位退休的老导游,退休前都是接待外宾的,两天一夜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来接机的导游两鬓斑白,确实上了岁数,却是目光炯炯、步伐矫健,很干练的样子。上了大巴车,就有同学老师问“去西湖吗?”他笑着说“现在去都是人,没意思。杭州又不是只有西湖,跟我走,看不一样的风景”。

资深导游没让我们感到失望。简单的团餐后,第一个景点是号称“林彪行宫”的704工程。老导游颇为得意地说,“这个点不对外开放,我找了关系才能参观的”。老师们颇为雀跃,全程开启问东问西、七嘴八舌的模式。我们这些初中娃虽然懵懂,但也挺高兴的。

庞大的地下工程,既神秘又凉快。转到地上建筑,初觉没啥意思,空荡荡的房子看上去挺普通的。经老导游的指点,我们才知道处处玄机。地板是特制的,走路不会有脚步声。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验证,啧啧称奇。还见识了玻璃杯砸上去不碎不出声的进口地毯,纯手工打造的豪华水晶灯。

俨然成了师生同乐的寻宝之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在那座大得不像话的建筑中荡漾。

逛完上车,老师们说不虚此行,老导游笑着道:“其实林彪一次也没来住过,都留给我们饱饱眼福。”又有人问下一站是不是去西湖,老导游翻了个白眼说,“这么急着去晒太阳啊?”带队的老师也笑而不语,大家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很配合地安静下来。

停车下来一看,一座小小的牌坊,刻着“云栖竹径”,并不很起眼。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竹林森森,满眼绿意、一身清凉。景区不大,我们却盘桓了好久。没有空调的日子,这份盛夏的清凉实在是太珍贵了,舍不得走。过了良久,老导游才招呼我们“时间差不多了,还有下一个点”。

下一个点是虎跑,到达时已近黄昏。老导游颇为自得地说:“这时候来,不收门票,游人又少。茶室可能还开着,正好。”

果然,茶室还开着,却已经开始收拾打扫了。老导游满脸堆笑,对一位阿姨说“上海来的小朋友,就坐一会儿,耽误不了太久”。阿姨爽朗笑道“行啊,你面子大,哈哈哈”,麻利地把叠在桌上的椅子放下,说“你带他们转转,回来喝茶”。我们小转一圈回来,几桌茶已经摆放好了。

虽说少年不识茶滋味,但是茶香萦绕在黄昏静谧的林泉间,至今难以忘怀。

大半天的行程结束,驱车去宾馆的路上,盈盈碧水偶尔从窗外掠过。有人说:“西湖啊,我们等会儿来夜游吧。”老导游嘿嘿一笑道:“晚上人也不少,都是乘风凉的,有啥好看的”,又说“今晚大家早点休息,明天起早游西湖,看个够”。

第二天,那个晨曦微暕的西湖惊艳了我,我至今都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绘,只能说一辈子都看不够。



图/图虫创意

很多年以后,新婚燕尔的我和妻子复刻了那场少年之旅。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新婚礼物。于是,她和我一样,也成了杭州的粉丝。满陇桂雨、十里琅珰、九溪烟树、龙井御道毋庸赘述,就是那些并不知名的小山小水也让人流连忘返。但,西湖依然是最美的。

我们还住了汪庄,虽然没有走路不出声的地板、宛如踏云的地毯,却也算是和大人物的朴素生活再次亲密接触。

这就是杭州,一座在老上海人地域鄙视中少数几个不被打包进“乡下”的城市。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让我再选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出生在上海。因为上海很好,而且和杭州很近。

02

在我看来,“杭州对标上海”,是不懂杭州,也不懂上海。上海的好,不是一城一地繁华富庶的专美,而是长三角名城荟萃的众美。

即便站在“上海中心论”的角度看,苏锡常、杭嘉湖、宁波、绍兴等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声气相通、财货往来的同根连气。这不是“长三角一家亲”的官话,恰恰相反,正因为同根连气,才有种种“家务事”的龃龉。

“杭铁头”不喜上海人把杭州说成“后花园”,上海人总觉得淘宝是杭州“捡漏”;苏州人没有机场的怨念指向“阿拉”,上海对唱评弹的冲到虹桥机场截胡台商也颇为不忿。凡此种种,地方论坛、贴吧里的热帖、置顶常见。正因为往来频繁、利益攸关,才会时不时擦出火花。这又有何妨呢?

不喜“后花园”的“上海中心论”,杭州也没怠慢上海游客。深憾错过阿里的上海也不会退出包邮区。骂骂咧咧是一回事,该合作的还得合作,亲兄弟的家务事不就是这样吗?天天上演兄友弟恭戏码的,才是塑料兄弟。

亲兄弟也没长得一模一样的,杭州和上海的“形”,无从对标。西湖搬不到人民广场,外滩也搬不到钱塘江畔。城市的“神”,浑然一体,何须对标?城市的“神”,无非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那位精明干练的老导游,和我身边的上海爷叔们不分轩轾。那位爽朗热心的茶室阿姨,和我邻家阿姨并无不同。人不分沪杭,风气也是相当。



图/图虫创意

我有个朋友,户口至今还在深圳,但定居杭州已近20年。他听说我在写这篇文章,嘱我讲个故事。

十年前,朋友的父母退休后,从广东赶到杭州帮他带娃。其间,两位老人走遍了杭州大街小巷,也游遍了国内大小城市,不止一次感慨:去了那么多地方,发现最美丽最宜居最舒服的,还得是杭州。

因为杭州有无数让人不经意间感到温暖的细节。比如,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杭州恐怕是国内做得最好的城市,没有之一;比如,老人在杭州出门,无论何时都不必担心治安问题,背包随意背着就行,再不用捂在胸前;比如,无论走到杭城哪里,都能看到满眼的绿色、整洁的市容,最大景区西湖是免费的;再比如,遍布城内非常易寻、堪称星级标准、干净的公共卫生间;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人跟人打交道时的善意与温情……

这段话,每一个字都是他写的。虽然上海没有西湖,免费的收费的都没有,但是和人相关的,却是一样的。

03

至于对标深圳,不客气地说,这是高估了深圳,低估了杭州。

不是说深圳不好,而是深圳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现足够的好。这不仅是历史积淀不够厚,更是城市发育基础的属性不同。这种属性差别,不会表现在表面数据上,而是嵌入城市

“命格”的隐藏数据。

很多南方名城,以“帝国史观”的标准衡量,大都有点“出身不正”。始于远离帝国政治中心“猥琐发育”,成于“地方割据势力”治下的乱世苟且。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

杭州作为东南名城的起点始于隋代的大运河工程,却是在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发育起来。南宋定都临安,是杭州接纳了这个起点本来就不高又惨遭“降级”的帝国残躯。是杭州领衔的东南繁华,成就了有帝国之名无帝国之实的南宋,让它留下了古代史政治文明和经济水平的巅峰纪录,而不是南宋成就了杭州。

总之,杭州的成长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少帝国的政治加持,“人间天堂”的生命力源泉始终是山水之美、东南富庶的区域性。所以,历经兴衰之变,杭州总能枯木逢春、生生不息。

这和帝国中心、以举国之力打造的北方名都迥然不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沉痛诚然感人肺腑,但是千年之后的杭州还是暖风醉人、游人如织,东京梦华却成了过眼云烟。杭州不必是“临安”,但开封必须是“东京”。即便是长安、洛阳,又如何?两都赋从汉写到唐,失去了帝国的政治伟力后,便成了吊古的绝唱。

深圳虽处南方,却有着北方名都的属性。新政催生了这座新城,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北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美哉壮哉,却没有经历过沧海桑田、潮起潮落的考验。

讲白了,深圳这座城市,还没有自己的根。杭帮菜虽然清汤寡水乏善可陈,堪比维纳斯断了的胳膊,终究是本乡本土的原汁原味。深圳有全中国最好吃的螺蛳粉和椰子鸡,却还是他乡遇故知的幸会而已。

某种程度上,深圳更像一个年轻版的上海,但也仅仅是“某种程度”。上海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政治变迁,是那个时代的“特区”。然而,上海不是从天而降的“飞地”,而是长三角的移民城市。历经百年,已经根深叶茂。深圳,还太年轻了。



图/图虫创意

套用“帝国史观”的标准衡量,直连北京的深圳根红苗正,起点甚至远高于崛起于乱世的上海。但是,天花板呢?取决于大鹏翅下的风向、风力。

所以,非要做城市对标,深圳或许可以对标上海。和杭州,没有可比性。评价一座城市的标准,不仅是产业、经济、人口的硬核数据,还有决定未来确定性的隐藏天赋。确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世事无常,繁华是一时的,天堂却是永恒的美好。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题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本版编辑:冰小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