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大授衔是我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共和国军事史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此次的大授衔共产生了5个第一、3项之最,分别是:
第一位女将军,第一对夫妻将军,第一批归侨将军,第一位外籍将军,第一次在国外授衔。
最多的残疾将军,最多的少数民族将军,最多的起义将领将军。
授衔过程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见证了两场载入史册的仪式:
14时30分,周恩来总理向粟裕、黄克诚等九位在京将领授予大将军衔(徐海东因在大连疗养缺席),同时301名将官获颁上将、中将、少将军衔;
17时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朱德、彭德怀等七位军事家授予共和国元帅衔(另外三位因故未出席)。
次日(9月28日),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校官授衔仪式,完成首都地区军官授衔。
10月13日总干部部请示中央军委:“授予军衔与勋章仪式,除参加北京国庆节观礼的将官、校官以外,其余均尚未举行。我们建议:授予军官军衔及授予第一批勋章的仪式,均于今年10月和11月举行完毕。”
随后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及其他高级将领分别代表国务院和国防部等,主持了各军区和兵种的授衔仪式。
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第一对夫妻将军
1955年大授衔典礼上,李贞与甘泗淇这对革命伴侣的授勋引发了全场瞩目:
李贞以47岁之龄获授少将军衔,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首位女性将官。这位参加过秋收起义、长征及抗美援朝的女将,以"双枪女杰"之称闻名军史。
甘泗淇作为政治工作元勋,时年51岁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主持制定的《入朝作战十项纪律》成为朝鲜战场重要治军规范。
这对相差4岁的夫妻,以"夫妻同将星"的殊荣载入史册,其婚龄与军龄同步跨越25载的传奇经历,成为开国将帅中的独特风景。
当周总理亲自把少将军衔命令状授予李贞时,握着她的手对她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产生了新中国第一批归侨将军
这些归侨将军包括,菲律宾归侨叶飞上将,新马归侨庄田中将和卢胜中将、吴克之少将、陈青山少将,澳大利亚归侨曾生少将,印尼归侨叶松盛少将等。
菲律宾归侨叶飞上将
叶飞,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一个华侨家庭,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叶飞将军5岁时随父回国,1928年5月,年仅14岁的叶飞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便离校从事秘密革命工作,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此后成长为一代名将。
新加坡归侨庄田中将
庄田生于海南万宁贫寒农家。1924年赴新加坡谋生,1926年在新加坡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归国后投身中央苏区斗争,后任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副总队长,是琼崖革命元勋。
新加坡归侨卢胜中将
卢胜,原名卢家扬,1911年11月5日生于广东省乐会县(今海南省琼海市),1928年前往新加坡。1932年归国,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师长、纵队副司令员,23军政治委员。
产生第一位外籍将军------越南河内籍的洪水少将
洪水少将,越南河内人,1908年出生。1924年来到中国,并进入黄埔军校。1945年,洪水回国支援国内战争。1948年,洪水以阮山之名获得少将军衔(当时越南军队的最高军衔)。
1950年应工作需要重返中国,1955年被授少将。
这样,洪水将军也成为了中国和越南的双料少将。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亲自将他原本的正师级少将改为正军级少将。
第一次在国外授衔---方强中将
如前文所说,授衔时,在京的将官被周总理亲自授衔,不在京的将官则由地方授衔,可是在国外的呢?那就只能在国外授衔了。
1956年2月13日,时任海军副司令的方强将军在列宁格勒军官之家迎来特殊时刻——聂荣臻元帅跨越七千公里,携国务院命令为这位在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的将领单独授衔。
产生了最多的伤残将军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2位将领因战致残,构成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伤残高级指挥官群体。解放后,他们仍鞠躬尽瘁,为国奉献:
开国元帅刘伯承,眼睛伤残。
独臂将军彭绍辉、贺炳炎,余秋里、晏福生,童炎生、左齐、彭清云、陈波、苏鲁。
独腿将军钟赤兵,独脚少将谢良。
这些将领有很多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负伤,仍全程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7人持续服役至20世纪80年代,彭绍辉更以独臂之躯执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要职达12年。
产生了最多的少数民族将军
1955年授衔产生的37位少数民族将军,创下现代军队民族融合的独特范例。
壮 族11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冼恒汉,少将韦祖珍、卢绍武、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
蒙 古 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索立波、孔飞、廷懋、吴涛。
满 族5人:中将万毅、丁秋生,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藏 族5人:中将朵噶·彭措饶杰、阿沛·阿旺晋美,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伊尔、祖农·太也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侗 族2人:大将粟裕,少将曹云清。
土 家 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回 族2人:少将刘世昌、刘瑞方。
塔吉克族1人:少将马尔果夫。
这些将领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作为各民族精英代表团结于党的旗帜下,其军事生涯贯穿红军初创到边疆治理,既体现统一战线力量,更见证中共构建多民族现代国家的制度优势。
产生了最多的起义将领将军
1955年授衔中,11名原国民党起义将领获授少将以上军衔,构成我军统战史的特殊篇章。
上将:董其武(1949年9月在绥远起义)、陈明仁(1949年8月在长沙起义)、陶峙岳(1949年在新疆起义),
中将:孔从周(1946年5月在巩县起义)、曾泽生(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韩练成(1948年10月脱离国民党军而参加解放军)等。
少将中的廖运周、张世珍、林遵、魏镇、邓兆祥五位将领也是国军起义将领。
建国后,9名起义将领进入国防委员会,傅作义更是在担任水利部长期间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据统计,这11人中7人参加过红军时期与我方的军事冲突,却在历史转折点选择站向人民阵营,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巨大功劳。
结语
1955年授衔以多元将星谱系展现人民军队独特气质:李贞作为唯一女少将突破性别壁垒,方强在苏联获颁军衔体现国际视野;37位少数民族将军印证多民族国家底色;11名起义将领如陈明仁实现阵营跨越;12位伤残将帅以残缺之躯续写军旅传奇。
这场授衔既涵盖秋收起义骨干、长征英杰,又包含归国华侨、国际主义战士,同时纳入前国民党抗日名将,展现了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致敬共和国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