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发展乡村教育既是拓展乡村人口自我发展潜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但其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薄弱一环。教育资源丰富是高校的天然优势,也是高校长期稳步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帮扶乡村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实现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战略发展赋予高校的职责和使命。

高校帮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

帮扶认知偏差,主体意识不强。一是,高校帮扶理念不到位。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帮扶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帮扶过程中,主要围绕凸显成绩的指标做文章,忽视乡村教育发展本身的价值与规律。二是,乡村学校主体性缺场。一些乡村学校未有乡村教育发展的自觉行动,存在“等要靠”的“局外人思维”,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地方领导重视不足。一些地方领导在“求功心切”思维下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高校帮扶乡村教育工作。高校帮扶乡村教育的客观需求未能得到地方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致使教育帮扶缺乏来自地方组织层面的协调与支持。

帮扶同质化高,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三下乡”、支教活动、捐款捐物、教育培训等途径开展乡村教育帮扶工作,同质化程度高,方式、方法陈旧,有的教育帮扶甚至只是走过场、做样子,影响了教育帮扶的效果和质量。部分高校的教育帮扶缺乏对乡村少年生活样态以及乡土文化适切性的思考,照搬城市教育模式,乡土元素缺失,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制约了教育帮扶效果。

帮扶制度离散,机制运行不畅。由于缺乏系统的顶层架构和政策设计,也未有配套的制度性规范推动服务机制的形成,高校帮扶乡村教育缺乏充足的政策支持,致使帮扶效果不佳和可持续性不强。在帮扶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各高校间协同性明显不足,尚未形成服务合力。同时,高校在帮扶乡村教育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不能及时甚至忽视了对乡村教育帮扶效果校验和质量分析,以追求效率逻辑代替效益逻辑,降低了教育帮扶的实效性,不利于服务质量改进与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服务乡村教育的优化路径

做好乡村教育帮扶顶层设计。第一,制定并出台明确的乡村教育帮扶的政策和规划性文件。各级政府应考虑到不同层级教育部门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政策,谨防“一刀切”“盲目跟从”“粗暴应付”等做法。第二,用好考核指挥棒,将教育服务纳入高校社会服务考核体系与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对教育服务工作的考核和评价,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科学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监测。第三,高校应制定教育帮扶系统规划、年度工作清单,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与强化责任主体间的联动配合,形成多元主体援助工作机制和模式。

打造多元乡村教育帮扶责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高校、乡村中小学、城市中小学以及社会服务机构、教育行政管理及研究机构等多个参与主体。各方应树立责任意识,通过密切合作与协商,形成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合力。同时,要加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的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

开展精准、多样乡村帮扶项目。第一,组建教师合作团队,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与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分析教育需求和现实挑战,为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和政策提供依据。第二,通过制定共同的服务计划和目标,各参与主体在教师引进、教师教研培训、数字信息教师资源弥补(小五科教师配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方法改进、校园环境改造等方面展开合作。高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师资和培训支持,乡村中小学和城市中小学可以提供实际的教学场所和资源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辅助服务和社会支持。以更精准、更多样的帮扶举措满足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多元需求。第三,定期进行乡村教育帮扶项目的评估和效果监测,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措施,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性。

引导乡村教育主体的理念变革。教育理念的培养,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高校帮扶乡村教育发展需唤醒乡村教育主体的变革意识,引导乡村教育理念变革,从而强化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制,推动乡村教育内源性发展。第一,高校要破除观念性障碍,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完善帮扶乡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将服务理念上升为行动自觉,并着力推动乡村教育理念的转变。第二,广泛深入地进行乡村教育改革宣传,提高乡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乡村居民对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参与度,为乡村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创建优质乡村小规模学校。目前来看,因农民工子女随迁、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等原因,大量学龄人口由乡村流向城镇,乡村学校生源外流现象严重、撤并之势愈演愈烈。但考虑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乡村人口迁移具有“候鸟式”特征,依据人口城乡分布及流动的情况推测,在中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要保留相当数量的村级完小。由此判断,创建优质小规模学校将成为乡村教育的重点。

在高校帮扶乡村教育发展的探索中,华中农业大学开发的“摩峰模式”为其他高校帮扶乡村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指导。“摩峰模式”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以支教服务为切入口,围绕教育扶贫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精准资助体系建立、自主脱贫能力发展等方面,通过“支教注血”配合教师培训“造血”,使教育从课堂延展至课外,从学校建设辐射到农村社区发展,开辟了一条以支教服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为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sz2021001)阶段性成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