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的市场环境下,一家新造车企业该如何正确迭代?一个新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应该遵循商业先行,还是品牌先行?如今,随着新车型的亮相,金标大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4月23日,金标大众旗下首款全时互联全尺寸纯电SUV ID. EVO概念车,在上海车展亮相,从设计到智能,再到标准全面进化,特别是集成了大众最新的智能座舱和高级驾驶辅助技术,也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出金标大众未来产品的进化方向。

新车的亮相不仅代表了金标大众在品类、技术、产品的全面迭代,也标志着其作为大众汽车品牌在华兴起的「第三极」,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强化了金标大众在中国市场与南北合资公司间对等、平行的存续关系。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于大众安徽结合中德两方面优势效能,期待其「大投入、快产出」的发展模式时,也不应该忽略了,大众安徽通过与小鹏的「技术联姻」成功构建起的创新范式,其背后真实的战略价值和内涵!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最快的大众,打出提前一年的「错位牌」!

如果没记错的话,从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到去年4月进一步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再到今天概念车的亮相,基本完成「ID. EVO」从设计、研发、测试的全制造流程,其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不超过2年时间。



一位接近大众安徽项目的人告诉蜂鸣出行,在所有遵循大众严苛验证标准、大众主导的新能源产品体系里,ID. EVO应该是「最快」的一款产品。

ID. EVO的「快」,首先得益于与小鹏汽车的深度合作。多年来,小鹏在智能座舱、高级驾驶辅助及本土化软件生态等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帮助大众安徽在引入小鹏的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事实上,这也是大众选择跟小鹏进行战略合作的初心。



如果说与小鹏的合作是提速的显性利好,那么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VCTC)在决策层面带来的高效和灵活,则真正体现了大众安徽作为「东方狼堡」的含金量。

作为大众在华重要的技术研发中心,在传统车企冗长的跨国决策流程中,VCTC实现了从项目立项到方案落地的快速响应,比原先的开发时间缩短了30%。依托本地化的人才团队和灵活的决策机制,VCTC能够缩短大众在华的决策链条,同时又发挥中国在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



发布会后的采访环节中,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CEO汤廷万透露,围绕着这款车,大众安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ID. EVO概念车接近量产状态,并且会保留80%以上的设计用到量产车上。要知道,这款车原定的上市交付时间是2026年。

用跨越7个小时的时差,用提前一年的错位牌,这些动作传递的信号证明了,大众围绕这款产品的打造过程,不仅是在跟规则较劲,也是在跟时间赛跑,用一整年的时间做验证调整,目的就是为中国汽车消费者提供更纯粹、更符合市场期待的产品。

2

从ID. EVO看新汽车时代的「渠道价值」

在顺应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过程中,大众安徽展现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转型特质,即它所倚仗的并非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且协同高效的体系。ID.EVO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体系下诞生的一款真正意义上「本土化」的产品。



这种「体系力」不仅体现在其产品开发的效率,也在金标大众渠道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展现。在围绕着金标大众极致的产品力去做注解时,也千万不要忽略了作为一家跨国车企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渠道价值」。

翻开金标大众的渠道版图,不难发现,金标大众与大多数主流新势力一样,都走着一条基本吻合的渠道扩张路线——直营+经销;但不同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众集团原有的进口车体系。

在所有国内现有网络体系力里,这几乎是与现阶段金标大众适配度最高的渠道资源。



一方面,集中在高线城市,布局网络特点与金标大众的渠道战略思路高度吻合;另一方面,相比于南北大众的国产规模化产品,大众进口车渠道的特点核心即是定位更高,精细化运营,既有围绕个性化产品快速布局的能力,也保证服务质量的精细化运营的特点。

得益于对优质渠道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运营,金标大众的渠道网络实现了快速且稳健的扩张。汤廷万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金标大众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5个城市,拥有67家门店,其中包含4家直营的ID.UNYX体验中心,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根据计划,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将增加至70个城市、120家门店,包括体验空间、用户中心、交付中心、体验站等多元形态的销售触点,并深入三线城市,编织出一张更为广泛而紧密的销售网络。

在新汽车时代,渠道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销售通路,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标大众通过整合集团资源,将原进口车渠道的优势与新能源转型需求相结合,以「体系力」推动渠道价值的最大化,为其他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3

大众安徽「预科班」进入倒计时!

在大众安徽的展台中央,除了ID. EVO的首秀之外,人们还注意到,2025款ID.与众也同步更新了命名体系,并新增了一款Pure车型,搭载53.6kWh磷酸铁锂电池。本质上是大众安徽通过不断调整,精准找到产品核心价值与市场反馈之间的契合点。



两款车一个向上、一个向实。如果说ID.与众是大众安徽从0到1打造的第一款车型,通过不断的调整,完成新能源时代的「自我教育」;那么ID. EVO的使命则是向上做突破,随着对于市场经验的丰富和深入理解以及中后台资源的持续释放,在做进一步深化和探索的过程中,大众安徽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尽管从纸面的销量数据来看,大众安徽与南北大众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品牌上上下下的信心却不输,用汤廷万的话来说就是,“2025年是金标大众的「起势之年」,相信很快就能达成阶段性目标。”



渠道方面,整个金标大众的销售网络建设已经步入正轨;产品打造方面,ID. EVO目前也已经跑通整个全造车流程,今年年底开发试驾,明年量产车会推向市场。

从产品研发到品牌定位,从渠道建设到价格体系,可以看到,金标大众正在全面融入中国消费体系。这些成果的达成,意味着至少体系内部,金标大众的自运营工作已经阶段性完成,作为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的「预科期」已经进入倒计时,准备正式迎接市场化的考验。



今天看金标大众,不仅是要看一个品牌的回报价值,更要看其背后的战略价值。一方面,规模化的市场需要一个纯粹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过去在合资体系里缺少这样一个角色;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大众集团而言,也同样需要一个「精致化」的汽车品牌,来围绕着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做适配的过程中,尽快把国内的技术、能力、体系实现落地并商业化。

随着新产品的落地、体系的完善、市场经验的补齐,大家也不妨再多耐心等一等,再给多一点时间,期待金标大众能够在新能源市场中创造更多可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