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初家属说:“作品留在上海,就是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色彩之诗——周碧初捐赠艺术展”正在举行
由画家、美术教育家周碧初家属捐赠的百余件作品组成的“色彩之诗——周碧初捐赠艺术展”正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行。上海的美术机构接收艺术家及其家属大规模捐赠的情况,最近尤其频繁——中华艺术宫前后四次收到华裔艺术家贺慕群的捐赠,海派画家赵豫去世后家属遵照其生前遗愿将39幅作品无偿捐献给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家黄阿忠将近200件作品捐赠给中华艺术宫……为什么如此之多的艺术家愿意将自己的创作无偿捐赠给上海?
2024年“发现贺慕群”展览捐赠仪式
艺术家捐赠的作品往往是美术馆收藏的重要来源。上海的美术机构以专业的学术能力和系统的研究体系,为艺术家作品的长期价值挖掘提供了保障。例如,上海油画雕塑院在接收周碧初的百余件作品后,不仅举办了专题展览,还成立了“周碧初艺术研究中心”,通过文献数据库和学术研讨会深化研究,甚至还将筹备全国巡展。这种对艺术史脉络的梳理和学术地位的巩固,成为家属选择捐赠的关键因素。周碧初家属明确表示,捐赠的优先标准是“满足学术研究和传播需求”,而非经济利益。中华艺术宫在接收了贺慕群捐赠后,投入专业修复团队和恒温恒湿库房,确保作品物理形态的长期保存。吴冠中先生连续三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共87件作品,也是基于对上海美术馆学术影响力的信任。
观众在“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参观看展
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视角来看,艺术现代性的脉络均源自上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第一次人体写生、第一个现代美术社团和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都出现在这里,诸多艺术家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的创作生涯或教学经历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树影婆娑都是他们画作中的灵光,上海的美术机构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文化上的安慰和安全感。正如周碧初家属所言:“作品留在上海,就是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这或许是对上海艺术生态最有力的注解。
从艺术家及家属的角度而言,最终选择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捐赠给美术机构而非进行市场交易,往往是基于对艺术作品公共属性的认同。比如吴冠中曾强调“好作品属于人民和历史”的信念,家属同样以“不添麻烦、不提要求”的态度完成捐赠。唯有通过美术馆的专业保存与活化,艺术遗产才能超越私人收藏的局限,成为公共精神财富。选择捐赠,既尊重艺术家遗愿,也避免作品因市场炒作而碎片化。
“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艺术大展正在举行
美术馆的藏品是一个美术馆最重要的组成,是其灵魂所在,美术馆的藏品决定了美术馆的规模与水准,更是传达所在地的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艺术家的捐赠对美术馆是一种物质资源输入,也是文化价值的传递。美术馆方面,对接受的捐赠作品进行研究,组织专业的人员撰写评论,使美术馆从被动的“保管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阐释者”,这不仅能给捐赠者以鼓励,促进捐赠的良性循环,还通过收藏与展示的双向互动,避免捐赠作品成为“沉睡的馆藏”。捐赠作品构建了美术馆的学术底蕴,而活化馆藏则让艺术遗产在当下持续生长。
在捐赠与入藏的背后,上海的美术馆在典藏保护、展览展示、研究推广等方面做出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在一次次与艺术家的互动中,留住了真情,留住了经典,留住了历史。
作者:徐佳和
图片:网络图
编辑:小 开
责任编辑:李 纬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