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七八年的寻访调研、考察写生和绘制创作,长期着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潘鲁生教授推出了一个独具学术意韵的展览——“寄情大湾区——潘鲁生大湾区民艺调研与艺术创作展”近日在广州与公众见面。此前,他以乡土、田野、民艺为特色的新作已多次在香港、澳门、深圳、东莞等地展出,均获得广泛好评。现在以更丰赡的作品阵容展示,再次引起了广州观众和全国艺坛的关注。
粤·江边红顶
2024年
124×245cm
纸本·彩墨
作为同行和多年好友,我注意到他这一由北而南的学术新行迹。此前曾看过他部份新作和参与若干研讨,至今仍想探究的是,潘鲁生这样独特的视角转换是一时兴起抑或基于更深层的思考?这批新作,或许就是一个释读解惑的契机。
港·维多利亚湾
2024年
124x245cm
纸本·彩墨
他近年成为岭南大湾区这方神奇热土的常客,以非同一般的认真,多次深入岭南地区乡村市镇。由葵涌码头至澳门老船厂,潮州的迎神赛会到湛江的年例民俗,旧街陋巷,泥径石桥,沉寂的市井老铺,繁杂的港湾码头,挂着夕阳的锅耳砖墙,穿破晨霧的摩天楼宇,都一一寻访和感受过了。行行重行行,所访所录,所见所思凝积为文化意象,陆续形诸他手中画笔,这既是这批大尺幅水墨画作产生的来由,也是其迥异于人的风格面貌的内在原因。
澳·东望洋塔
2024年
124×245cm
纸本·彩墨
潘鲁生教授这一系列作品,一改其以往娴熟的偏重装饰性的风格,用近乎写实性语言方式,作纪实式描绘,很明显是突出了真实性、记录性。他采用了中国式的彩墨技法语言,地道的、传统的笔墨皴擦点染。我惊诧于潘鲁生这种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他曾告诉我,早在青少年时代,缘于家学熏陶和兴趣,他曾有多年临习和锤炼传统绘画技艺的底子。正是以这样恪守正脉的技法去刻画客观真实的景观,潘鲁生这一系列新作呈现了另一种价值——文献性。
粤·大万世居
2022年
124x124cm
纸本·彩墨
如实、纪实的记录凸显了文献性,内中蕴含着他作为文化学者的专业偏爱和独特眼光。面对大湾区的非遗、风土人情、民间艺术、老建筑,多年致力于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之路的潘鲁生教授看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题材、对象的选择已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素养和眼光,而这种价值诉求和意象内核,最适合具像彩墨的表达方式。由是,我们便在作者、创作途径和作品形态之间,厘清和还原了其中的逻辑机制。
港·弥敦道
2023年
124x245cm
纸本·彩墨
潘鲁生说:“大湾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它还是人文环境的缩影,包括其中的民间文化非常丰富,是值得我们在大湾区记住的一种乡愁。”诚哉斯言!这一方水土,是我们精神之依归,是乡愁所系。悠长的历史、厚重的传统和今日的我们同行。
大湾区的沃土熏风,吹拂过石桥泥涌、竹丛蕉林、鸭寮茅舍、绿野杂花……这是水乡田园韵致,是岭南平凡生活情景,太让人留连忘返了。而今,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展现的已是新时代的瑰丽篇章。暖风吹拂的田园景观蜕变为大楼广厦和工业园区。听雨打芭蕉、看春郊试马已成为一种奢望。大时代展现了一片广袤的新空间,城市化浪潮席卷大湾区,留下抹不去的记忆,还有人们一种无名的惆怅。
澳·妈阁庙
2023年
124x245cm
纸本·彩墨
岭南这方改革开放热土,既是都市化,也是新水乡新田园,其间依然充盈着乡土特色的各种艺术元素。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决不是蓦然发见、隔岸观照的他者,艺术家连同千万民众同样是这一家园的主角和主人。亟待艺术家面对和省思的,是需转换视角,有真切体验还要找到新表达方式,符合新时代公众精神诉求的艺术语言。这是我们面前一道不轻松的课题。
这是潘鲁生寄情大湾区,作为文化学者,作为艺术家而新交出的一份答卷,是他多年调研、考察并酝酿创作而得的一批新作。社会前行和历史跨越的印迹,留在这些新作之中。纪实性、学术性、艺术创新性浑然一体,成为本系列作品的特色和亮点。而潘鲁生以独特视角构建的乡土意象,将能触发观者的重温、回味以至进一步思考,这是它们的另一层意义。
文/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2025.4.18
艺术家简介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