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评选揭晓

今天(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决定,授予王传英等30名同志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等30个青年集体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授予王崇鹏等677名同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21名上海青年和1个青年集体荣获全国表彰。其中,卢俊威、郑理等2名个人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等1个集体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陈梁顺等19名个人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恭喜他们!


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

卢俊威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他是世界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者,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以所有比赛项目最高分斩获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成为冠军中的冠军、金牌中的金牌。他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代言人,在比拼国家间智能制造顶尖水平的工业4.0领域,代表中国首次参加该项目就以超出第二名100多分的成绩夺冠,打破欧洲国家长期金牌垄断。他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作为世赛基地教练、“工匠学院”导师,立志技能报国,为国培养更多匹配产业发展最前沿需求的高水准技能人才。

郑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硅基材料与集成器件实验室副主任


他长期从事硅基半导体与器件集成的研究工作,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项目和课题,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东方英才,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


团队共有成员77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55人,占比71%,承担嫦娥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家重大任务。团队聚焦深空探测、对地观测和空间科学等大国博弈科技制高点,勇闯科学“无人区”,完成“月面软着陆激光避障”“地外天体表面现场红外光谱分析”“空间量子科学光链路构建”等国际首创,使我国成为唯一实现月面软着陆100%成功、唯一在月球和火星均实现表面原位现场红外光谱分析、唯一成功完成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科学实验的国家。


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

陈梁顺

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嘉兴路派出所

第三责任区警务队队长


他被誉为人民城市“护苗人”,以帮扶社区里的“问题青少年”为己任,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曾用58次上门换回“网瘾少年”的逆袭人生。他是巧解矛盾的“娘家人”,将上海公安“三所联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创新运用到青少年帮扶工作,从解决一类问题到总结一套机制。他是市“社区少年服务队”发起人,推动“社区少年服务队”在我市350余家派出所落地生根,1900余名民警、2200余名社会力量加入其中,将一个人的领跑发展成一群人的接力奔跑。

李绍前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


他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最年轻主任设计师。矢志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完成14颗北斗三号卫星研制和发射,参与发明了国际领先的全自主可控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刷新导航卫星组网世界纪录。勇挑科技创新大梁,主持北斗地面试验验证系统空间段研制建设,创新验证北斗星间链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北斗导航服务从亚太走向全球的关键技术验证。厚植航天强国梦想,牵头组建“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报告团,激励年轻一代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江一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他长期致力于乳腺癌的临床诊疗和转化研究。与团队攻坚“最毒”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建立首个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复旦分型”体系,提出原创性“中国方案”,将晚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近2倍(从10%到29.8%)。发明“复旦分型”实用检测试剂盒,授权发明专利并转化(总价3100万元),写入权威临床诊疗指南。参与创建国内首个乳腺癌患者教育俱乐部“妍康沙龙”,累计公益服务数万名患者。

朱洁静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荣典首席演员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荷花奖”金奖获得者,她在热爱坚守中深耕艺术创作,主演、创编、监制《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李清照》等多部优质作品,在舞台一线绽放芳华。她在创新探索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演红色舞剧打造红色文化IP,四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绎江南文化,让主旋律正能量影响更多青年群体。她在尽心履职中传递社会正能量,作为上海市青联副主席、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积极培养青年人才、推广公益项目,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高耀宗

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


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联影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海量医疗影像中洞察蛛丝马迹,用代码和算法精准绘制医疗蓝图。创造AI智能靶区勾画新纪录,创新分割算法,搭建AI模型,将器官勾画从国际主流图谱分割的29秒提速到业界领先的1秒,精准率高达98%。在CT智能辅助筛查领域取得新突破,研发肺部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将肺结节检出率提高32%,阅片效率提升26%。开启“天眼”智能扫描新篇章,通过医疗影像智能场景应用,实现病灶一键自动摆位,日均筛查达十万人次。

段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课题组长


她是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领域及相关药物发现的“巾帼先锋”,创新性发展NanoBiT交联技术,解决长期以来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不稳定的技术难题,极大推动整个GPCR结构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填补糖蛋白激素受体结构研究领域空白,通过创新技术大幅降低GPCR研究难度,开创小分子药物设计相关领域先河。攻克GPCR激酶GRK调节难题,是几十年来困扰科学界和制药界难题的关键突破,为不治之症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可能。

林琳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她是我国深远海风电技术领域的科研先行者。填补技术空白,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的科研尖兵,实现中国漂浮式风电“0”的突破。打破国际垄断,自主研发国家首台(套)重大装备——海上风电仿真设计软件,助力我国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迈出关键一步。践行产学研融合,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研究,以漂浮式风电一体化设计研发助力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走向深远海。

王刚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他是半导体纤维极限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者,聚焦半导体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提出“超结构功能基元杂化序构”设计思路。他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同愉悦集团联合创建“星空实验室”,建成首个半导体超纤维千米/分连续化制备平台。他所开发的芯片热界面管理材料获头部企业“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参与研制的国产射击服助力国家射击队奥运备战与夺金。他是国家民间外交推动者,参与创建纤维材料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阿布李吉才

上海市杨浦区大连消防救援站

特勤分队二班班长


他红心向党、奉献青春,在英雄部队卫国戍边5年,光荣退伍后,从四川大凉山来到繁华大都市上海,在应急救援领域继续用赤诚初心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在消防救援一线多次英勇救人,曾深入熊熊烈火勇救被困老人,横渡170米高的塔吊为处于生死边缘的被困者带来新生,累计出警2000余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200余人。他宣传平安、弘扬正气,积极投身消防安全宣传、志愿服务和精神文明宣讲,成为驻地群众最亲密的“蓝朋友”。

李亮

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浦东国际机场安检护卫保障部

首席开机安检师


他扎根民航安检一线17年,开创“回字判图法”,将疑难图像识别率提升50%,在业内首创联动质控模式,禁限品拦截率实现95%以上。构建15万幅案例图像库,开展AI判图系统训练,在浦东机场率先实现AI智能判图全面应用。担任安检总教练,带教60位“技术能手”,在全国、民航级安检技能大赛中勇夺11个奖项。牵头创建“云鹰争霸智能培训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等智能应用平台,向多地机场开放端口,参与多起国家民航局安全事件调查及国家重大保障任务。

纵波

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饿了么)

片区经理


他是全国首个蓝骑士党群服务站负责人。扎根外卖行业5年,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取多方资源提升站点能级,让骑手们工作更舒心、收获更丰硕。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组建了全市首个“1℃空间”蓝骑士为老送餐公益服务队,风雨无阻为老送餐4万余次,探索社区快药配送守护老年健康。立足岗位建言献策,在骑手住房租赁、社会化资质认定、学历提升等方面为新就业群体发声,帮助更多骑手快速融入城市,获得更好发展。

郦旭东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教授


他长期致力于运筹优化研究,是首位荣获国际数学优化协会青年学者奖的亚洲学者,成果被誉为“超越商业工具”的存在。开拓优化领域前沿“无人区”,百倍级提升核心优化问题求解速度,赋予大规模优化问题革命性解法。力争中国基础算法“话语权”,担任国际运筹优化领域顶级期刊编委,引领中国优化研究跻身世界前沿。冲锋在国家产业需求“主阵地”,解决中国企业供应链千万级规模的生产排程难题,推动运筹优化理论与算法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广泛应用,助力国产芯片开发迈向更高水平。

庞路

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

“梦想”号电气专业主任设计师

海工部电气科科长


作为我国多型重大舰船装备骨干科研人员,在“大国重器”研发中担当作为,担任我国首艘自主研发设计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电气主任设计师,实现全球首例同时应用锂电池蓄能技术和闭环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DP-3级动力定位系统实船应用。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创新超越,攻克蓄能闭环综合电力、综合信息管理等系列舰船建造关键技术,推动国家制定船舶蓄能系统设计指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懈奋斗,担任某重点装备副总设计师,长期坚守在舰船研发一线岗位。

张琦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他是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分子机器与智能材料研究的青年领军者,突破动态材料设计困境,原创制备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态聚合物材料——聚硫辛酸,成功将天然存在的硫辛酸小分子转化成可自动修复的动态塑料,实现多功能聚合物材料高效制备。面向“双碳”国家重大战略,提出超分子调控的无溶剂化学回收技术,较传统方法降低碳排放80%以上,为低能耗绿色塑料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坚持科技开放合作,与全球多个国家的团队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学校诺奖中心成为上海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新名片。

胡雨辰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


他深耕CAPP工业软件与机器人柔性生产十余年。突破“卡脖子”技术,首创非特征约束模型加工系统RoBIM软件系统,打通图纸-工艺转化链,实现非标制造业机器人自主规划,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研发系列智能柔性生产装备,解决非标制造业“千单千面”难题,应用于国家重大项目并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打破国外垄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主导开发并讲授智能建造系列课程,培养数百名智能建造人才,展现青年科技工作者责任担当。

霍小红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作为手性药物合成领域科学家,他攻坚克难,成功将研究对象从传统简单的“单手性中心”跨越到复杂的“双手性中心”,实现在分子层次上控制原子的空间排布,引领领域发展,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高效不对称合成关键技术突破,正在推进其产业化。他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投身教学科研第一线,多次担任“强基计划”班主任,指导学生获评第十七届“挑战杯”特等奖等荣誉。

于鸿晶

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药物研究所微生态研发总监


作为我国微生态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探路者,她潜心钻研,15年奋战在微生态创新药研发一线,“从0到1”构建活菌新药研发多项行业标准,突破中美法规注册障碍、质量控制等瓶颈,实现我国首个活菌制剂创新药——培菲康的北美国际注册。她链接产研,先后开展6个一类创新药研发,助力企业增收3亿元。推动企业与多家院所共建上海微生态技术中心。她弘扬匠心,带领平均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在多赛道发力,在5大治疗领域进行创新药布局,让活菌新药惠及更多患者。

保秦烨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他是新能源技术领域国家级青年科技人才。勇攀科学高峰,投身能源半导体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新能源技术突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2次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赋能关键领域,服务“双碳”国家战略,开辟新路径,以光电器件稳定增效助力新能源产业迈出“关键一步”,被《泰晤士报》亮点报道。化育时代英才,以科技创新实践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多次获双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袁野

上海数因信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他是我国AI核酸交叉研究领域青年领军人物,深耕RNA计算生物学领域十余年,首创“AI-RNA工程化设计平台”突破核酸药物研发范式,实现全球首个可编程RNA分子智能设计,攻克生物大分子动态建模难题,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行业药物研发困境,大幅缩短新型核酸分子开发周期,突破核酸无创透皮给药技术瓶颈,显著提升药物抑制效率。积极发展医美新质生产力,创办商业落地企业,与多家机构联合开发新一代RNA药物和功能分子,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可编程药物”时代迈进。

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是新时代我国各族各界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锋力量。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珍惜荣誉、永久奋斗,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切实当好全国青年的榜样和标杆!

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青联号召全市广大青少年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主动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立足个人和岗位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部分来源:共青团中央

制图:吴佳斐

责任编辑:连翊辰

校审:沈蔚、姚佳森

终审:徐帅

点亮点赞、在看

祝贺获奖青年和青年集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