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正在从客流的“搬运工”转身成为文旅价值的“创造者”。其不仅承载着亿万旅客的“诗与远方”,更肩负着以高质量供给激活文旅消费潜能的时代使命。
■李海楠
一份来自中国民航局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航空旅客的出行研判,正让“迎战”繁忙时刻的民航运输市场多了一份运筹帷幄。
今年“五一”假期共计5天,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民航旅客运输量约为1075万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8%,创同期历史新高。假期首末的单日客流峰值有望突破230万人次。4月27日召开的中国民航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为做好“五一”假期民航运输保障工作,民航局提前组织分析研判,将围绕运行安全、运力调配、旅客服务等方面周密安排部署,做好保障准备。
每逢假期迎来旅游休闲、探亲访友出行高峰,选择航空出行的旅客规模持续上升,也揭示出一个不容忽视的清晰信号:民航运输正从“出行工具”升级为“文旅经济核心引擎”,而文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亦成为民航业结构性复苏的关键变量。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民航全行业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亿人次,同比增长4.9%;民航全行业共保障各类飞行158.1万班,日均17564班,同比增长7.3%。
当前,由民航运输与文旅市场共同谱写的“双向奔赴”产业共振,正在重塑我国民众出行方式,同时重构一条覆盖航线网络、消费场景、区域发展的价值链条。
根据航空公司飞行计划,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民航累计安排定期航班8.8万班,同比增长2.3%;批复173班加班计划,同比增长8%,加班主要涉及丽江、珠海、敦煌、赣州、三亚等35个城市。
从国内航线情况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间的骨干航线为民航客源的主要汇聚地。针对旅游热门城市,民航企业与文旅机构的跨界合作,正不断催生“交通+住宿+娱乐”的复合型产品。这种“场景化”创新,不仅有助于增加民众选择航空出行的意愿,还可以实现提升民航附加值、延伸文旅产业链“双赢”。
与此同时,国际航线也在不断实现版图拓展。这背后,是签证便利化与过境免签政策的叠加效应,为民航国际市场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拉动了来华外籍旅客大幅增长。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2%;其中免签入境657万人次,占71.3%。同时,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也带动了入境旅游持续火热。
基于此可见,民航客运量显著增长正在对文旅流量走势带来正面积极影响。
一方面,民航的便捷性促使更多人选择远程旅游。以往因路途遥远而搁置的旅游计划,在民航的助力下得以实施;另一方面,民航的发展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过去一些交通不便的小众旅游地,随着航线的开通,逐渐进入游客视野,吸引了越来越多追求个性化、深度游的游客。
当下的航旅融合发展,正在通过不断创新与优化,重构文旅消费场景。未来,随着民航市场与文旅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更多新颖、优质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独特的旅行体验,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可以说,民航业正在从客流的“搬运工”转身成为文旅价值的“创造者”。今后,唯有以“安全筑底、科技赋能、生态共建”为路径,推动民航与文旅在基础设施、产品创新、数据共享等层面深度耦合,方能真正实现“航线通达之处,皆是文旅繁荣之地”的宏大愿景。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民航业不仅承载着亿万旅客的“诗与远方”,更肩负着以高质量供给激活文旅消费潜能的时代使命,继而进一步赋能万亿级文旅市场迸发澎湃动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