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清晨,牡丹区黄堽镇的2万余亩芍药花田笼罩在薄雾中,粉白、紫红、浅黄的花冠压弯枝头。上海客商张亮蹲在“奶油碗”品种的花丛间,指尖轻触花萼:“这批芍药茎秆粗壮,我要2万枝,装柜前再精修叶片。”他朝田埂上的基地负责人王东喊道。
今年31岁的王东是一名“花二代”,20岁便跟随父亲王力存学习牡丹芍药种植技术。“早年芍药只取根入药,开花后随手剪下插陶罐,哪想到如今能成高端鲜切花?”63岁的王力存手握捆扎好的花束感慨。2010年黄堽镇被列为牡丹芍药核心产区后,政府推动规模化种植,父子俩抓住机遇扩大生产。2017年王东接手基地,引入荷兰“沙拉”、日本“珊瑚粉”等品种,采用“休眠破除+大棚增温+地膜覆盖”技术,实现鲜切花错峰上市。
“通过标准化栽培,花茎平均长度超70厘米,达到国际鲜切花标准。”王东展示着手机里的出口订单。在他管理的300亩基地中,工人们正将印有“CHINA SHAOYAO”的包装箱搬上冷链车。这些鲜切花经青岛港发往荷兰、日本等20个国家,其中发往美国的反季节芍药单支价格达普通出口价3倍。
黄堽镇党委副书记岳志远用“三个支点”解读产业崛起:一是品种培育,黄堽镇联合省农科院建立芍药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120多个品种,其中一些品种凭借花型大、花期长、耐运输的特点,成为市场抢手货;二是种植技术,推广“无公害种植+精准施肥+网架支撑”技术,使芍药花茎平均长度超70厘米,符合国际鲜切花标准;三是产业链延伸,除了卖鲜花,还开发芍药花茶、芍药精油、芍药文创产品,一朵花的附加值提高5倍以上。
近年来,黄堽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芍药产量与品质。此外,政府大力扶持芍药出口企业,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协作,简化出口手续,提高出口效率。同时,黄堽镇政府成立牡丹芍药产业发展专班,从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到市场开拓提供全链条服务。针对农户融资难题,镇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推出“芍药贷”,单户最高可贷300万元。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定期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24年培养技术骨干200余人。
在镇电商直播基地,主播石娟手持重瓣芍药向观众演示插花:“‘珊瑚粉’花期长达半月,现在下单享冷链包邮!”数据显示,2024年,全镇通过电商销售鲜切花3000万枝,占总销量50%。该镇芍药种植面积占全国15%,鲜切花年产量6000万枝,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平均每亩综合收益突破1.2万元。
产业壮大催生“花旅融合”新业态。位于该镇的“凤凰于飞”微动力乐园开园首月接待游客3万人次,周边新增民宿27家。镇党委书记侯东立表示,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产业知名度,还反哺了种植业。许多外商通过旅游活动实地考察后,直接签下订单,“以花促产”的闭环生态已然形成。
菏泽日报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