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同桌之共倚栏
共读春风共倚栏,书声课影两相安。
分明昨夜梧桐雨,湿了秋千湿画纨。
“共读春风共倚栏”,开篇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美好的氛围。“共读春风”,“春风” 既点明了季节,又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共读” 表明了人物之间共同学习、相伴读书的情境,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共倚栏” 进一步描绘出同桌之间亲密无间、一同倚靠在栏杆边的画面,让人仿佛能看到他们相互交流、一同赏景的场景,展现出同桌之间纯真而深厚的情谊。
“书声课影两相安”,“书声” 代表着校园里读书学习的声音,“课影” 则暗示着课堂上的时光和身影,“两相安” 说明在这样的读书时光和课堂生活中,彼此都感到安稳、惬意,突出了那段时光的宁静与美好,也为整首诗奠定了平和、温馨的基调。
“分明昨夜梧桐雨”,“梧桐雨”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蕴含着忧愁、思念等情感。“昨夜” 点明时间,“分明” 强调了对这场雨的清晰记忆,给人一种画面感。这场雨或许是实写,也可能象征着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情绪的波动。
“湿了秋千湿画纨”,“秋千” 是校园或青春时光中常见的元素,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玩乐时光,“湿了秋千” 暗示着那些美好的时光或许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有些黯淡或不再。“画纨” 指的是绘有图画的丝绢,可能是曾经同桌之间一起欣赏或绘制的物品,“湿了画纨” 进一步渲染出一种物是人非、美好被雨打湿的惆怅之感。这两句通过对 “梧桐雨” 以及 “湿了” 的景物描写,从回忆转到现实,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和情感变化带来的复杂情绪 。
七绝.同桌之少年
橡皮半块尚余温,试卷题名辨旧痕。
栀子香浮三月雨,春风犹渡少年门。
“橡皮半块尚余温,试卷题名辨旧痕”,诗人从身边微小物件切入。“橡皮半块” 是学生时代极为常见的文具,它承载着修改错误、探索知识的回忆。“尚余温” 运用通感手法,赋予橡皮以温度,实则是在说那段同桌时光的温暖仍在心头萦绕,未曾消散。这半块橡皮或许曾在课堂上被两人共用,相互传递间满是默契。
“试卷题名辨旧痕”,将目光转向试卷。试卷上的题名,是青春努力的见证,而 “辨旧痕” 三字,描绘出诗人仔细辨认、摩挲那些字迹的模样,岁月流逝,纸张泛黄,字迹也变得模糊,可往昔同桌一起答题、探讨难题的画面却在辨认中愈发清晰,饱含着对过去时光深深的眷恋。
“栀子香浮三月雨,春风犹渡少年门”,视角从室内的物件拓展到室外的季节景致。“栀子香浮三月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春景图。三月,春雨如酥,洁白的栀子花在雨中绽放,香气氤氲弥漫。“浮” 字极为精妙,生动展现出花香在细雨中若有若无、悠悠飘散的状态,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新、朦胧的氛围。栀子花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着纯洁与美好,此处暗示少年时光如同这花香般纯粹动人。
“春风犹渡少年门”,“春风” 作为希望与活力的象征,在这里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寓意着那段充满生机的少年岁月。“犹渡” 二字,表明时光流转,春风依旧,可少年已不再,只有那扇曾经通往青春的 “门” 还留在记忆深处。春风吹拂,仿佛又将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欢笑与梦想的少年时代,饱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与对青春一去不返的淡淡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