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校园阅读的道与术》 张圣华 著 商务印书馆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许多学校都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阅读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经常参加一些学校读书活动的我,对不少做法总感到有些不对劲。比如:一场阅读分享会,弄成小品表演或歌舞演出;让所有学生或老师读同样的书,并且以每天“打卡”的方式督促检查;把所读的书设计成知识竞赛,让参与者抢答;要求阅读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阅读收获,彼此交流……
为了鼓励师生阅读,学校想方设法地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无可厚非。问题是,阅读应该是一种心灵震撼、思想启发、情感飞扬的精神体验,而这本应是外表宁静而内心激荡的过程,绝不应该是肤浅的热闹。同时,每一个读者的体验绝不可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整齐划一地被“检阅”?将阅读成果以“知识考试”的方式来“验收”尤其糟糕,本来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阅读活动,最后还是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胡同。
种种“娱乐化”“知识化”“肢解化”“一刀切”的阅读现象说明,尽管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但究竟应该怎么读,却还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想法和做法。这本《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校园阅读的道与术》正是关于“阅读”的正本清源之作。
本书作者张圣华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曾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赞叹他独具慧眼,善于从一些司空见惯的“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表达出他的真知灼见。
比如,许多学校都倡导学生读经典名著,但很少有人思考过——所有经典都适合孩子读吗?张圣华直言不讳地说:“对孩子来说,某些经典可能有毒。四大名著哪一本书适合未成年人读?《西游记》是勉强能给孩子看的一本书,其实它的内容背后有一个非常复杂、严谨的宗教体系,孩子们是很难读懂的。好在里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改造一下给孩子读。《红楼梦》不适合小孩读,甚至也不适合青春期的人读。我17岁读《红楼梦》,读完了一星期不高兴,特别伤感,走不出来。再说《水浒传》,‘少不读水浒’,也不适合小孩子。里面的暴力美学很容易感染小孩子去试试。《三国演义》呢?里面有勇的化身、义的化身、智的化身、德的化身,不是挺好吗?但孩子们会看到,里面有太多的阴谋、复杂的关系,其中也不乏阴暗。开头结尾,表达的情绪其实也非常消极。”(《关于阅读的糊涂账》)
他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四大名著的经典性,而是想提醒人们,倡导读书没错,但具体的人该读什么书当因人而异。用我这个四川人的比喻来说就是,火锅好吃,但如果谁要给婴儿吃火锅,那他就是存心害人。
针对某些仅仅是为了“嘚瑟”而读书的“读书人”,作者借用宋代程颢的话提醒大家要警惕阅读的“玩物丧志”。他说:“游离于道外的读书,就是显摆一下记忆力好、博学,这就是玩物丧志……人一辈子读过很多书,也悄悄化解了自己内心的诸多纠缠、矛盾、疙瘩,达到仁和畅达的状态。每个人都要安顿好自己的心灵,读书,与智者对话,这本身是个求道的过程。”(《阅读升级的几个关口》)
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为炫耀“博学”而读书……就叫“玩物丧志”。读书,应该是与心灵相关,与生活相联,与人生相接,与天地相融。
作者还提出“以阅读的方式储藏童年”。他说:“如果孩子们没有精彩的童书,谁陪他们度过黑夜、孤独和说不明白的焦虑?最能理解孩子、最能与孩子沟通的,还是童书。如果说某些经典童话过时了,孩子们真的不喜欢了,意味着现实世界的孩子正在接受‘现代污染’,正在被变得功利、世故,变得不会感动——难道这不正是一种灾难吗?”(《把童年储藏起来》)
更可怕的是,许多教育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灾难”的发生,他们用成人的语言、思维和习惯“教育”着孩子,让孩子在小小年纪便学会了讲大话、套话,他们的演讲和作文,充斥着空洞乏味的“宏大词汇”,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纯净、稚气、清新、梦幻,或者说,童年正在被“成人世界”污染甚至侵吞。张圣华提出的“以阅读的方式储藏童年”,极有见地。
关于给孩子们开“成长书单”,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成长书单’应是随着成长过程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老师和专家的推荐只在其中起了部分作用。有时,同学之间的推荐会比老师和家长的推荐更有效。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成长书单’归根结底是他自己最后选定的。它应该体现出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历程。”(《今天怎样设计“成长书单”?》)
的确,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这里的“个性化”不仅仅是指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习惯,还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与之相应的阅读需要和趣味。当然会有一些经典是超越人群和年龄的,所以有些“共读”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忽略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口味而强行“吃大锅饭”,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现在不少孩子之所以反感阅读,许多所谓“成长书单”应该说“功不可没”。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引导?如何培养真正的读书人?作者近年一直在推广他的一个主张:唤醒阅读主体。只有唤醒阅读者的主体角色,进入“我觉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的“我”的发育状态,阅读才成为阅读者的主动需求,成为塑造自我体系的有效积累的过程。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读者心里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时候,也就是阅读主体觉醒的时候,阅读就成了一种满足自我探究需求的必需。所以,从提高阅读兴趣入手来引导阅读,率先培养阅读者与书的亲密关系,帮助阅读主体的发育,这才是培养读书人的正道。
以上我仅仅是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作者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阅读思考,而他的思考远不止上面这些。本书呈现了作者关于阅读的一系列独到见解,有他对一些阅读现象的观察与批评,有他对如何阅读的思考与建议,有他自己阅读的感悟与收获,还有他与名家围绕阅读的对话与交流。
相比过去除了教科书外几乎不读其他书的状况,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读书,并积极引导学生读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究竟应该如何阅读?特别是如何防止“虚假阅读”“无效阅读”甚至“有害阅读”?读了这本书,或许读者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9版
作者: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