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二字,拆开来看,“立”是开始,“夏”在古汉语里有“大”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意思是到了这个节气,春天播下的种子都铆足了劲儿往上长,天地间一片生机勃勃。


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通过观测北斗星斗柄指向东南来确定立夏。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但老百姓懂得“立夏看夏”——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籽压弯枝头,一年的收成基本定了调子。周朝天子更夸张,带着文武百官穿着红衣服、骑着红马去南郊祭天,说是“迎夏”,其实就是给农民们打打气:“该忙夏收啦!”

到了明朝,宫里还流行“赐冰”仪式。掌管冰政的官员把冬天藏在地窖里的冰块挖出来,切成小块分给大臣们。想象一下,三伏天捧着皇帝赏的冰砖,那可比现在的空调还稀罕!


一喝

一喝:七家茶。江西一带的立夏,妇女们要挨家挨户讨茶叶,凑齐七家的茶叶煮成“七家茶”。老辈人说:“立夏不喝茶,一夏苦难熬。”这茶里还藏着门道——茶叶清热解毒,凑七家的茶叶是为了“合众力”,喝下去仿佛把左邻右舍的福气都装进了肚子里。


二吃

立夏蛋与五色饭。立夏这天,孩子们脖子上都挂着用彩线编的蛋套,里面装着茶叶蛋。老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就是夏天没胃口、浑身没劲,鸡蛋能补蛋白质,蛋壳还能当玩具——把两个蛋头一碰,谁的蛋壳先破谁就认输,输的人要把蛋吃掉。

南方有些地方还要吃“五色饭”,用赤豆、黄豆、绿豆、黑豆、青豆和糯米一起煮。五种颜色对应五行,寓意着“五谷丰登,百病不侵”。这可比现在的彩虹饭讲究多了!


三禁忌

一忌贪凉饮冷。夏天热得人直冒汗,可老祖宗说“夏月饮冰,如抱薪救火”。冷饮喝多了容易拉肚子,古人用乌梅汤、绿豆汤解暑,既清热又不伤脾胃。现在的年轻人总爱喝冰奶茶,其实可以试试把西瓜切块冻起来,当零食吃更健康。

二忌久坐门槛。安徽一带流传着“立夏坐门槛,一年精神散”的说法。倒不是迷信,而是立夏后雨水多,门槛潮湿,久坐容易得关节炎。老辈人还会在门口撒一圈草木灰,说是能“避蛇虫”,其实草木灰碱性强,真能驱赶蚂蚁蜈蚣。

三忌空腹饮茶。新茶上市,可别空腹喝。明代医书《饮膳正要》提醒:“夏月饮茶,当佐以茶点。”空腹喝浓茶容易心慌,配点茯苓饼、山药糕,既能品茶香,又能护脾胃。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喝冷泡茶,建议加两片生姜中和寒性。


称体重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最早跟三国时期的阿斗有关。刘备死后,诸葛亮把阿斗托付给吴国的孙夫人。孙夫人怕阿斗被亏待,每年立夏都要给他称体重,还写信向诸葛亮汇报。这事儿传开后,老百姓也跟着学,渐渐变成了“立夏过秤可免疰夏”的风俗。

称体重可不只是图个吉利。夏天天热,人容易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可能是健康预警。古人用大秤吊箩筐称体重,边称边喊吉祥话:“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现在虽然有了电子秤,但这种仪式感反而消失了。


老祖宗的“硬核操作”

斗蛋游戏。孩子们把鸡蛋煮熟,用彩色丝线编个网兜挂在脖子上,然后互相碰蛋。蛋头对蛋头,蛋尾击蛋尾,谁的蛋壳先破谁就输。输的人要把蛋吃掉,赢的人能得到“蛋王”称号。这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又让他们在玩耍中补充了营养。

穿耳朵眼。旧时母亲会在立夏这天给女孩子穿耳洞。为啥选这天?因为夏天衣服薄,穿耳洞不容易感染。母亲们先哄孩子吃茶叶蛋,等孩子张嘴咬蛋时,“嗖”地一下用绣花针穿过耳垂,动作快得像变魔术。现在打耳洞有了专业工具,但老辈人的智慧依然让人佩服。


立夏养生

养心。中医说“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天要多吃红色食物,比如樱桃、红豆、西红柿。樱桃补铁,红豆清心火,西红柿能生津止渴。每天按揉手腕上的内关穴,还能缓解心悸。

祛湿。南方立夏后湿气重,用冬瓜、薏米、扁豆煮汤,或者喝陈皮茯苓茶,能健脾利湿。北方干燥,要多吃润燥的梨和百合。

运动。夏天适合做慢运动,比如清晨散步、打太极拳。大汗淋漓后别马上喝冷饮,喝点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立夏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喝七家茶、吃立夏蛋、称体重,这些习俗背后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追求,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在空调房里吃着冰西瓜的我们,不妨试着传承这些老习俗,让夏天多一份仪式感,也多一份来自祖先的温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