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当清晨的第一声蛙叫打破寂静,老辈人便知道——立夏到了。这个在战国末年就被《吕氏春秋》记载的节气,是古人用圭表测日影的智慧结晶。早在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就找到了4000年前测定节气的实物证据。


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可不只是气温的分水岭。《礼记》里记载,周天子会在这一天率领百官南郊迎夏,身着红衣、佩戴赤玉,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一色。这可不是简单的仪式感,而是农耕文明对"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的敬畏。就像北京师范大学刘昕曜教授所说:"立夏的'夏'字,在甲骨文中分明是一个人跪坐在烈日下的样子。"


斗蛋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立夏游戏。江苏南通的妈妈们会提前煮好红鸡蛋,用彩线编成网兜挂在孩子胸前。两个蛋头相撞,谁的蛋壳先碎谁就认输。去年我在苏州平江路看到,一位阿婆用鸭蛋和孙子斗蛋,结果鸭蛋纹丝不动,阿婆笑着说:"这叫'鸭蛋咬金,金银满盆'。"


称人的习俗更有意思。老秤杆一挂,竹篮一摆,不管男女老少都要上去称一称。司秤人会喊着吉祥话:"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杭州河坊街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传统,有位92岁的张爷爷每年都来称体重,他说:"立夏称人不是怕瘦,是图个心里踏实。"


尝三鲜各地有各地的讲究。苏州人要吃樱桃、青梅、麦子,无锡人偏爱黄瓜杏子,杭州则流行"三烧五腊九时新"。去年在常熟乡下,我吃到了当地的"九荤十三素",光是素的就有樱桃、蚕豆、玫瑰、松花,用新鲜荷叶包着,清香扑鼻。


做3事

1. 挂蛋祈福。用五彩丝线编个蛋兜,装上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挂在孩子脖子上。别小看这个习俗,中医认为鸡蛋能补心安神,网兜的五色对应五行,有驱邪祈福的寓意。我家孩子去年挂了蛋兜,整个夏天都没闹过肚子。

2. 迎夏祭祖。南方很多地方会在立夏准备"立夏饭"。用赤豆、黄豆、绿豆、黑豆、白米煮成五色饭,再加上腊肉、笋丁、豌豆。杭州的乌米饭更讲究,用南烛叶汁染成紫黑色,吃起来带着草木清香。记得小时候奶奶说:"吃了立夏饭,干活不流汗。"

3. 养心午睡。《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立夏后阳气最盛,中午适当休息能养心气。我现在每天午休20分钟,下午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要是没时间午睡,闭目养神5分钟也管用。


吃3样

1. 立夏蛋。"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煮蛋时加点茶叶和盐,变成"茶叶蛋"。去年在南京夫子庙,看到有商家卖"五福蛋",用五种香料卤制,据说吃了能招福纳财。

2. 七家茶。江浙一带流行"七家茶",每户出茶叶和点心,混在一起烹煮。去年邻居王阿姨送来她做的七家茶,里面有龙井、茉莉、陈皮,还有金橘、青梅、核桃仁,喝起来酸甜可口。

3. 脚骨笋。宁波人立夏必吃"脚骨笋",用野山笋煮成。有次去舟山渔村,渔民教我用咸肉和笋一起炖,说:"吃了脚骨笋,走路赛过风。"现在我每周都会做一次,全家都爱吃。


忌3事

1. 忌过早贪凉。虽然气温升高,但早晚温差大。上周朋友贪凉吹空调,结果感冒发烧。中医提醒:"春捂秋冻,立夏别急着脱外套。"

2. 忌情绪波动。夏季心火旺盛,容易烦躁。去年我在公园看到两位老人下棋吵架,结果双双进了医院。建议多做八段锦、太极拳,平心静气。

3. 忌过度劳累。"立夏看夏",农忙时节更要注意休息。记得小时候爷爷总说:"人勤地不懒,但别跟老天爷较劲。"现在我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周末必去爬山放松。


年轻人也在创新立夏习俗。去年上海有个"国潮立夏节",用AR技术还原古代迎夏仪式,还推出"立夏养生盲盒",里面有艾草香囊、养生茶包。杭州的"立夏斗蛋大赛"更有意思,用3D打印蛋壳,孩子们可以自己设计图案。


从战国的圭表测日到今天的AR迎夏,立夏的习俗在变,但"顺应天时"的智慧没变。今年立夏,不妨带着孩子编个蛋兜,煮锅五色饭,在老习俗里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毕竟老祖宗早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福财自然会敲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