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四吃碗面,一年顺利好运添。”老家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到春深时分,总在耳边响起。虽说四月初四不如清明、端午那么热闹,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一天分量可重着呢。不止是普通的日子,更被赋予了家国故事、家风家训和老百姓对吉祥的许多期盼。
文殊菩萨智慧日
在佛家,“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辰”这一说法深得人心。文殊代表大智慧,许多家长这天带孩子焚香祈愿,在心底祝愿“聪明伶俐,学业进步”。有些地方,寺庙还会举办诵经、转经筒、放生等仪式,却不求热闹,只盼内心安定。
文曲星抬头,学子祈梦
你可知,民间把四月初四看作“文曲星现象日”?在古人的星象学里,这天被认为“贵人星高照”,聪明才智分外灵光。许多家长让孩子早点休息,盼文曲星托梦,赐福孩子课业。那些旧时书香门第,会为孩童点一盏灯,寓意“点亮心灯,聪明伶俐”,气氛静谧温馨。
忠臣比干诞日,林氏寻根节
在河南、福建等地,这天还是忠臣比干的纪念日。比干是商纣王时代的大臣,因直谏被害,百姓爱其忠勇,建庙祭祀,久而久之,演化为文财神、仁义之神。福建许多林姓人家,传“比干无心葬林”,自此每逢四月初四祭祖,大型林氏根亲文化节也定在这几天。
财神祈福,财运临门
比干被奉为“文财神”,做生意的人家会在四月初四敬香祭拜。大家期盼新的一年“头脑灵光,生意顺心,进财添福”,桌上一盘“元宝糕”,一屋子香气,就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景。
诗词流转,字里行间皆有人情
宋人笔记里记载:“四月四日,文曲临世,宜学子焚香静坐。”明清之际,进士、学童写下许多应景诗句。试问,你可曾在家中见过老人点上一支檀香,默念“聪明添慧”?
3样传统美食——仪式在舌尖 吃一碗素面:顺气顺心
“人生要顺利,先吃一碗素面。”四月初四,家家户户多以素面为主。素面条意蕴丰富,寓意学业顺达、日子顺当,让家人清清爽爽度过春夏之交。
- 寓意
:素净长久、学业顺达
- 营养
:低脂肪,高碳水,搭配应季蔬菜,营养清淡
- 做法一:春葱素面
用料:面条、小青菜、春葱、生抽、香油。
步骤:面条煮透,盛碗,加青菜梗叶,撒葱花,点生抽、香油,素雅清香。吃进嘴里,暖进心底。
- 做法二:胡萝卜丝拌面
用料:面条、胡萝卜丝、芝麻酱。
步骤:面条煮好过冷水,拌入胡萝卜丝、芝麻酱,清爽脆口又开胃。
元宝糕:财源滚滚来
元宝糕外形讨喜,是祈求财运和好运的象征。元宝造型,寓意“招财进宝、步步高升”。南方人做绿豆糕,北方做枣糕,都图圆满吉利。
- 寓意
:平安富贵、家运兴旺
- 营养
:豆类、杂粮,补充蛋白和能量
- 做法一:绿豆元宝糕
用料:绿豆、白糖、面粉。
步骤:绿豆煮烂捣碎,加面粉、白糖揉匀,捏成元宝状,模具压实,上锅蒸熟即可。
- 做法二:枣泥元宝糕
用料:糯米粉、红枣泥。
步骤:糯米粉兑水揉团,包入枣泥,捏元宝形,蒸二十分钟,香糯软糯。
红枣花生粥:早得贵人
“花生寓生,红枣助运。”四月初四家家熬粥,有老人说,吃花生枣粥能生贵子、添福寿,寓意全家团圆和睦。
- 寓意
:家人和顺,子孙满堂
- 营养
:花生富含脂肪和蛋白,红枣补血养身
- 做法一:家常红枣花生粥
用料:大米、花生、红枣。
步骤:米、花生、红枣清水泡发,一同入锅,煮至浓稠。可加冰糖调味。
- 做法二:山药枸杞红枣粥
用料:山药、红枣、枸杞、大米。
步骤:山药切丁与红枣、枸杞和米同煮,粥香微甜,口感细腻。
青团:踏青思亲
南方一带,四月初四还流行做青团。把艾叶、青汁和糯米粉混搅,包豆沙,青翠软弹,一口咬下,就是春天的味道。
- 寓意
:清明洁净,长寿安康
- 营养
:糯米补脾胃,艾叶助驱寒
- 做法一:艾叶青团
用料:艾叶、糯米粉、豆沙。
步骤:艾叶煮烂取汁,糯米粉搅成团,包豆沙,搓圆,蒸熟即成。
- 做法二:椰蓉青团
用料:糯米粉、椰蓉、糖。
步骤:椰蓉与糖混合后为馅,糯米皮包裹搓圆,蒸熟香甜。
红糖发糕:步步高升
发糕的“发”,是民间对好运、出人头地的寄望。老人盼儿女吃点发糕,“步步高、运道发”。
- 寓意
:升学有望,事业有成
- 营养
: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
- 做法:家常红糖发糕
用料:面粉、红糖、酵母、水。
步骤:红糖化水,加入面粉、酵母,发酵至两倍大,上蒸锅蒸熟,松软香甜。
2忌:谨守老规矩
忌荤腥酒肉——节日主“清静”,素桌既养心也养胃。偶尔换换口味,轻松迎新气象。
忌大声争吵——和气是节日首要,遇事多宽容。和家人坐而论道,不与人争高低,日子才舒坦。
有的地区还讲究不搬家、不动土。其实顺应自然、顺其心意,不过求一份太平、一家人的团圆温暖。
细水长流的日子,四月初四不过分张扬,却在无声处见惊喜。起个早,煮锅粥,蒸个糕,端上一碗清香素面,把老传统放进柴米油盐的日常。你会发现,节日并非只属于庙会热闹,它更藏在一蔬一饭、一盏灯火、一声问候之间。
也许你家不信祭祀,也无须所有讲究,却不妨给家人准备一桌简单主食,让孩子念叨一句,“咦,今天的饭桌和往常不一样!”节气虽短,情义很长——烟火人间,柔情满屋。把这些老传统讲给家里小辈听,也许哪一天,他们会在异乡长夜,也自己煮一碗素面,想着家门的味道。
“老传统从不远离,是心头的烟火香,也是记忆里的光。”
“人间一味清欢,藏在日常的细节,岁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