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推动下,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模式,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时,也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在此背景下,西安欧亚学院于2024年提出“专业主理人”这一概念,旨在通过赋予基层教师团队更大的决策权,推动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次突破,更是对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前瞻性探索。
如何以“专业主理人”为引,打造独具欧亚特色的专业生态与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官微邀请从校领导到一线老师四位教师,一同带领大家走进西安欧亚学院“专业主理人”这一创新概念。
受访嘉宾
张乐芳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
张娜
西安欧亚学院教务处处长
罗丽霞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理人
吕瑞
西安欧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理人
从专业负责人到专业主理人,成为教育创新的“破壁者”
“主理人”作为一个舶来词,其文化内涵可追溯至美国的“个人品牌”文化,常见于时尚潮牌等青年文化领域。原指在特定的场合中,主持组织、策划协调、后期宣传的人员,也是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如今,在高等教育面对巨大变革的当下,欧亚缘何选定“主理人”一次作为本轮教育创新的引擎?张乐芳校长从概念内涵、角色差异、核心特质及实践路径四个维度,系统诠释了“专业主理人”如何为产教融合注入新动能。
张乐芳:
主理人是
教育思维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根本转向
“‘专业主理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欧亚从品牌运营走向教育赋能的跨界融合。它最初诞生于时尚领域的品牌塑造理念,现在更加强调以决策者身份对专业建设进行全链条设计。
首先,不同于传统管理者对规范流程的坚守,主理人的核心在于通过战略定位、资源整合与创新设计,将雇主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角色要求以市场为罗盘,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周期,在动态调整中实现专业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因此主理人不是岗位名称的变化,而是教育思维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根本转向。
其次,从专业负责人走向主理人,是一次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也是从学术高塔走向市场前端的范式突破。传统学科带头人聚焦学科发展与学术规范,是专业建设的"守塔人";而专业主理人则化身"破壁者",构建校企协同的立交桥——
在价值导向层面,前者追求学术深度与学科排名,后者强调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在职能边界领域,学科带头人深耕教学科研内部事务,主理人则需拓展行业资源与市场需求;在决策模式维度,学术科层制让位于倒三角结构,主理人作为决策中枢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如此转变实质是教育管理从"学术本位"向"需求驱动"的范式跃迁。欧亚将“专业主理人”提到战略高度,其人才画像如何?张乐芳对此也进行了细致描摹:
张乐芳:
专业主理人需具备"四维能力图谱":既要有深耕行业的专业纵深感,也要具备跨界的资源整合力;既需要战略管理决策的魄力,更需价值管理的智慧。不同于传统管理者的单一维度,主理人必须兼具前瞻者的市场嗅觉、设计师的系统思维、外交家的沟通艺术。
主理人的复合型能力结构,使其能够精准把握行业趋势动态,在专业定位、课程迭代、培养模式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创新。
面向教师群体,主理人需通过"共识共建"激发基层活力:
通过全员参与雇主需求调研、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更新等重要环节,全面落地“雇主导向、学生中心”。建立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将企业挂职、行业认证纳入教师发展通道,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赋予教学团队课程改革自主权;关注团队教师发展需求,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通专融合培训、标杆院校进修、海外学术交流等机会,激活基层学术组织活力。
面向学生群体,主理人创新“成长档案袋+IDP(个人发展计划)系统”双轨制。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数据、职业倾向,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对专业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予积极回应与处理。
通过构建教师发展生态圈、学生成长支持网,主理人应将师生从教育变革的旁观者转变为共创者,真正实现‘雇主导向’与‘学生中心’的深度融合。
建立“有约束的创新框架”,实现规范与变革共生
在“专业主理人”制度下,教务处作为承接该战略的教学枢纽,欧亚本轮的教育创新将做出怎样的回应?教务处张娜对此予以解答。
张娜:
分层设计为创新改革释放空间
“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枢纽,始终将跨学科协同、项目制教学视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教务处通过建立跨学科沟通机制,明确学分互认、微专业运营等制度框架,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确保制度保障与创新活力同步落地。这一设计既延续了教务处从‘管控者’向‘赋能者’转型的核心理念,也为跨学科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除设置跨学科课程模块外,设置‘置换课程’模块,建立‘弹
性学分池’,‘将企业认证课程、行业微证书、职业能力课程等纳入学分置换体系,
由主理人制定置换标准;通过“预审+备案制’等机制缩短修订审核周期,支持主
理人动态重组课程模块。
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资源支持系统’,整合企业需求数据、行业趋势报告及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追踪数据,为主理人提供决策依据;改革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一院一策“,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专业主理人紧急开发新课程;变革资源匹配模式,将课程迭代速度、课程贡献度等维度纳入课程评价标准,与资源匹配结合,促进跨学科项目落地实施 。
制定质量底线清单,尊重学院特色化发展。在学术质量维度,鼓励专业主理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落实OBE理念,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与毕业要求达成度情况持续改进;在学生职业发展维度,关注学生岗位能力匹配情况、就业率、离职率等,当任何一方出现数据出现连续下降时强制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流程,建立‘有约束的创新框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的分层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平衡学术发展与雇主导向之间的关系,还能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释放空间。为此,教务与还将以雇主需求进行建构,差异化对接课程体系:
张娜:
将行业通用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刚性模块;
将更新迭代的技术能力纳入专业选修课、微专业、微证书等模块适时调整;
将产学研项目、学术课题以竞赛项目或毕业设计选题等形式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
教师评价体系作为“专业主理人”制度落地的重要步骤,为确保教师的行业联动能力——
张娜:
“我们将与人力资源部协同,将行业联动能力、教师项目式教学开展情况、教学创新深度、跨学科课程开发情况等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库,通过机制设计引导教师向“教育设计师”和“产业连接者”转型,实现能力与角色的升级。”
未来,教务处将持续构建公开透明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使其成为激活教学创新、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引擎,进而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动力。这一举措不仅延续了教务处“规范与变革共生”的核心理念,还将“专业主理人”制度推向纵深发展,为培养能够应对市场挑战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课程内核 & 职业能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一如学校对于“专业主理人”的战略定位,其中较为关键的一项职能便为推进校企合作,使教育教学接轨市场端。以“需求锚定-资源聚合-能力锻造”的闭环机制,驱动学科优势向产业价值深度转化。
在此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理人吕瑞、文化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理人罗丽霞的教学实践,共同印证了“以产业需求定义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重构课程内核”的教育革新逻辑。
雇主需求成为新的课程DNA
企业需求不是教学点缀,而是课程DNA,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理人吕瑞的教学实践颇具代表性。
吕瑞:
“我们专业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的用人标准转化为‘1+N’培养体系:1即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N为N家核心雇主联合培养的突出技能及特色项目。基础课程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核心模块,定制化项目则直接对接企业痛点。如与易点天下合作的新员工培训项目,学生需在《培训与开发》课程中完成从需求调研到课程设计的全流程,企业导师现场批改的方案往往成为真实落地的执行脚本。
学生正在进行《培训与开发》课程项目成果汇报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与前程无忧采用联合工作室培养的方式,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展‘π计划’重点围绕行业广度、培养业务技能,采用校内课程包(行业知识工作坊)+校外实验室(带薪项目实践)方式,紧密对接核心雇主对π型人才的需求与标准。”
如此"真题真做"的模式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更显极致。2023年"青媒计划"乡村振兴项目启动时,学生收到的不是作业模板,而是网易陕西提供的真实传播要求,尤其在毕业设计作品中明确KPI: 三个月内在抖音实现百万级曝光。"我们从账号定位、内容脚本到数据分析全部对标商业标准,企业导师每周参与作品复盘会。”罗丽霞表示,这种压力式实训使学生毕业即能满足行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顺畅进入熟手期。
在教育教学层面,两专业均采用"双导师制+真实项目"的实践路径。
吕瑞: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构建学术导师、行业导师、成长导师三维指导体系,面向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三个联合真实项目进行开发实践,包含以下三项课程:
企业人力资源看板——面向大一新生,基于朋辈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与雇主易点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欧亚学院人力资源部、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三方合作。通过收集并分析企业员工数据、招聘流程及绩效评估等关键信息,最终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调研企业的人力资源看板。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真实企业环境,明确未来职业规划;
导师制微案例开发——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基于真实项目的《培训与开发》课程实践,与雇主易点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以易点天下新员工培训产学合作项目为载体,以课程为理论支撑,开发并凝练企业导师制实施中的经典案例,为积累组织经验奠定基础;
企业招聘需求解读——面向大三学生,真实案例背景下的《招聘与人才测评》课程实践,与雇主前程无忧合作搭建。学生团队将围绕四个真实的企业招聘需求案例作为研究题目,调研雇主的用人需求,从岗位说明书的精准编写,到招聘渠道的有效选择、招聘时间节点的合理规划以及招聘成本的核算评估等多个关键环节进行全面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
罗丽霞: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要通过‘三层融合’模式,将企业项目嵌入工作室实践,如中粮集团商业短视频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策划、拍摄、投放全流程,作业直接转化为市场作品。
从2016年的‘新媒体训练营’孵化上百个自媒体账号,到2020年服务十四届全运会的‘华商全媒体报道团’,再到2022年参与环球网融媒体频道内容运维。2024年后,更是广泛与中粮集团、花椒世家、西安广电、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等合作,拓展商业运营新媒体短视频板块和AI 赋能传播模式。学生们不断通过真实项目积累全媒体运营经验,师生团队在实践中锻炼了内容创作与运营管理能力,同时反哺课堂教育教学。”
而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两专业均建立"教学-实践-评价"的闭环系统。
吕瑞提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雇主评价、项目复盘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每期项目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企业HR的反馈,这种动态调整使我们的培养方案始终保持行业敏感度。"
罗丽霞:
“2024年9月,在ESC(Employer-oriented & Student-centered)教学理念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拟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基于大一新生毫无专业基础与行业认知的背景之下,企业交付能力受限。为此,专业课程组开展了多次教研,在合作企业库中进行梳理并分别与企业负责人对接细则。
与环球网合作开展的新生体验营
最终确认学生们能够加入“西安老字号企业品牌传播影响力分析”、“其实创意——带你get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魅力”、“AI赋能品牌故事的新媒体表达与传播”、“短视频内容营销——广电篇”四个真实项目;同时与其实九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单有为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等联合开展项目实践工作坊。”
与其实九思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开展“第一眼长安”创意工作坊
吕瑞:
“同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文化传媒学院合作开展‘传媒x商业可持续’跨专业工作坊,与用友集团合作引入软件开发、信息系统运维等内容开展短期置换项目,主要面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维师、人力资源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跨学科要求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AIGC实战”传媒x商业可持续创意工作坊
罗丽霞:
相似的跨界思维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体现为‘传播+金融’‘新媒体+建筑’等创新项目。2020年,与大数据专业联合开展数据新闻比赛;优秀作品参加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021年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密苏里开展‘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教学周,两院学生协同完成项目创作。2022年后,依托学校大商科优势,整合企业资源,开展传媒与商业可持续发展专业建设。”
密苏里“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教学周
2019级学生李鑫怡在环球网内容审核项目中,将法律合规知识与信息传播理论结合应用,这种跨学科训练使其在求职时展现独特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8级学生张思雨、2019级学生庞婉欣,因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易点天下新员工培训项目,毕业顺利入职易点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20级学生李郑亮,参与前程无忧定制班项目,后经企业推荐毕业成功入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李郑亮在前程无忧定制班上发言
“在实习之前,定制班的课程内容已让我对公司的运营流程有了足够的了解,课程的设计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在前期的项目执行中,我能够与各行各业的HR深度交流,全程参与项目的执行及落地。感谢吕瑞老师不厌其烦的在学业上的指导与帮助,在吕老师与前程无忧资源平台的支持下,我也在毕业时成功收获了心仪的offer。”
——202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李郑亮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王阔经过校内专业工作室“原点青年研究所”项目锻炼,成功入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现任党委宣传部副主管。
王阔参加毕业答辩
"在罗丽霞老师的推荐之下我加入了项目组,此次企业真实项目经历让我完成从运营执行到内容设计的跨越式成长,为我的事业起步带来很大帮助。"
——201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王阔
张乐芳:
“从2025届启动的校企“定制班”将作为跨学科试验田,每个学院与深度合作的雇主企业共同培养1-2个定制班,并要求课程体系中嵌入必修的跨学科模块,并引入欧琳三角模式,实现‘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科研共赢’的深度协同。因此,教务处全面推行的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制度,将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学生们也能够灵活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
欧亚的教育革新始终遵循‘校企共创新建育人场景,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底层逻辑。当专业建设突破学科边界,教室延伸至企业一线,这种"学用一体"的培养模式正在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架构师」——直面教育变革的深水区
在"专业主理人"制度的深化推进中,张乐芳以战略视角勾勒出这项改革的未来图景:"专业主理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而是教育生态的‘架构师’——他们要打通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职业生命的起搏器。"
面对制度落地过程中的挑战,张乐芳坦言:"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思维惯性。当专业主理人试图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堂时,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适配性、教师团队的能力转型、跨领域资源的整合效率,都考验着组织的应变能力。”
张乐芳:
"因此,我们正在构建‘三维支撑体系’:通过《专业主理人工作手册》明确权责边界,建立分级培养机制提升主理人市场洞察力,更重要的是重塑评价标准——破除‘科研为王’的传统评价与‘课时为王’的惯性思维,而是建立‘行业问题解决力’指标,考虑专业能否为学生搭建通向优质岗位的阶梯。"
对于校企文化融合难题,她以文化传媒学院与人居环境学院课程共创为例:
"文化传媒学院主理人罗丽霞团队邀请雇主企业深度参与教学。企业导师带着真实创作命题走进课堂,在数据驱动课程中由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分析市场趋势并最终被企业采纳;人居环境学院专业主理人建立与行业标准接轨的特色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欧亚教育已突破校园围墙,如此‘教学生态外延生长’也需要主理人兼具教育定力与破界勇气。"
知识传授者→职业能力策源地,打造全新教育生态
专业主理人制度正在重写人才成长方程式。张乐芳强调,“这种改变绝非简单的实践课时增加,而是通过‘教育治理权下沉’,实现‘人单合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工商管理学院的‘极氪曙光定制班’,学生参与新车发布会筹备;人居环境学院智能建造专业形成‘2+1+1’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带着真实工程数据毕业,突破传统教育滞后性。以雇主需求倒逼能力模型重构,通过企业命题进课堂、岗位能力认证等机制,培养岗位适配型专业人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职业发展范式的转变。“学校建立‘在校-就业-晋升’全周期赋能链,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追踪毕业生职业轨迹,联合DCC(职业发展中心)、校友服务委员会搭建校友能力提升平台,服务校友终身教育。”张乐芳说。
站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潮头,“专业主理人”制度最终要回答的是“未来需要怎样的人”这一本质命题。当教育能同步产业发展,课堂能预见职业未来,我们培养的将不仅是适应变革的人,更是定义行业新可能的人。
这场始于专业主理人的教育实验,正在西安欧亚学院的土壤中,生长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