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今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于近日公布。

此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其中增列29种新专业,包括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

具体到高校层面,今年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在内的双一流高校在院系调整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比如北大将原有的“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拆分为“工学部”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上海交大将万人大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下称“电院”)拆分为四个独立学院,复旦也将工科院系拆分为六个创新学院。

这些高校院系调整和专业增设对人才培养有什么意义?

院系调整有何意义

早在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连发四条通知,宣布成立四个全新的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这四个学院原本都隶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现在将与一年前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一起,为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支撑。

9000多名学生、1000多名教师,占据上海交大师生总数四分之一的电院,一直是上海交大的王牌学院,计算机、电子通信等都是学校传统的强势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教授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而这是需要慢功夫的长周期改革。可能短时看不到即时效果,但事关当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再难也必须改。

丁奎岭在上述采访中谈道:“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学院的人才数量固然不少,但培养的人才是否有足够的显示度?是否培养出了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学院的创新活力是否被充分激发?”他称,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这四个新设的学院如何充分释放活力。目前这四个学院有170多位国家级青年人才,但如何承担国家重要项目,如何提升人才质量,如何在年轻人中有我们自己的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仍然面对着诸多考验。

一位上海交大的教师告诉记者,电院的拆分对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电院人才集聚,竞争也很激烈。一些有限的名额给到学院后,即使这些人很优秀,但是在那么大的学院里很难脱颖而出,拆分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才冒出来。”该教师称,由于现在四个学院还处于筹备建设阶段,还需要时间去看后续的动态。

复旦大学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日前也全部亮相,学院院长全部由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担任,全部采用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采用本研融通的模式。

北京大学也将原有的“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拆分为“工学部”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分别由段慧玲院士和梅宏院士担任主任。此次调整旨在聚焦集成电路、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一位双一流高校教师告诉记者,现在高校的院系调整是大势所趋,这也满足了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非“大而全”地培养。

“以前的大学体系是按一个个学科来管理的,现在看来,很多专业都有很强的跨学科特性,比如说集成电路专业其实也需要光学、材料学的人一起来做。人工智能也是,不仅仅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他认为,现在院系调整、学科布局是要打破传统学科设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产业领域的发展做一些调整,设置专业化的学院进行跨学科组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对学生报考有什么影响

4月24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召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和改革试点任务。

会议强调,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立足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推进供给优化的结构性改革,要强化系统观念,切实把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不管是院系调整还是增设专业,首先影响到的就是2025年的高考学生。

“以前电院规模大,所以可以做一些专业调剂,但现在一拆四后,招生可能就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考生可能集中报考计算机学院或者人工智能学院,竞争会相对激烈。学生也要在报考前仔细考虑到底要学什么具体的专业。”上述上海交大的教师说。

报考专业除了考生的个人兴趣外,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也是家长和学子考虑的重点。

猎聘《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IT/互联网/游戏行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一直处于各行业首位,释放20%~25%的毕业生职业需求;电子/通信/半导体行业紧随其后,金融行业排第四,占7.6%。

另据麦可思2024版就业蓝皮书,从具体专业来看,2023届本科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7756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7151元)、软件工程(7061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014元)、电子科学与技术(7011元)分列2到5位;物联网工程(6967元)、智能科学与技术(6966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6911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872元)、机械电子工程(6842元)分列6到10位。

具体到上述目录此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此外,复旦大学公布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和“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获批。前者依托全国首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后者的特色是全英语教学。新增专业将于2025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以及临床医学、未来机器人、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共五个新专业。

随着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部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六所高校开展论证,超常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时称,今年的目录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

谈到下一步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有哪些考虑时,该负责人说将突出理念引领,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服务高质量发展大逻辑。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加强宏观指导,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供需更适配。“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分析,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高校专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