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曹慧慧 记者 梅书华)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人在胸部CT检查中发现了肺结节。面对肺结节,许多人担心其发展成肺癌。面对可疑性高的肺结节,可以穿刺活检明确性质,但是传统操作步骤繁琐。近期,南京市第一医院成功实施了多例机器人辅助的CT引导穿刺活检手术。借助创新的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以下简称“RC120”),实现了亚毫米级的操作精度,将传统的定位及穿刺流程从30分钟缩短至大约10分钟。
前不久,74岁的董先生发现左肺结节,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进一步检查发现左肺下叶结节状混杂高密度影,FDG代谢增高,考虑炎性假瘤,或肿瘤性病。经呼吸科、肿瘤科、影像科讨论,认为该结节位于左肺下叶,受呼吸移动影响较大,又邻近膈顶,穿刺容易误伤周围组织、造成气胸等,且患者高龄,综合判断对穿刺精准度要求极高,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达到更好的穿刺效果,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穿刺活检,行CT引导下机器人辅助穿刺活检术。穿刺过程顺利,仅用时约10分钟手术便完成。复扫CT仅见近针道少量出血,无气胸等并发症,患者状态良好。
73岁的刘先生因肺癌定期进行化疗等抗肿瘤治疗,近日复查CT发现左肺下叶新发结节,最大直径约13mm。经肿瘤科、影像科、呼吸科等讨论认为该新发结节为肿瘤复发或炎性结节均有可能,建议行穿刺活检明确其性质。综合考虑后也采用了穿刺手术机器人行CT引导下机器人辅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明确性质为炎性结节。
机器人辅助的CT引导穿刺活检术有何优势?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含放疗中心)主任、医学博士魏晓为介绍,在肺部微创介入诊疗领域,传统的经皮肺穿刺手术在CT引导下通常需要多次扫描来校正进针路径。这一过程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的辐射暴露,还因反复穿刺调整而提高了气胸、咯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该院最近采用的穿刺手术机器人RC120,凭借其首创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影像与智能传感一体化”技术,成功克服了上述难题。
该穿刺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摒弃了传统穿刺手术中体表标记物粘贴、人工穿刺点测绘及分步进针等繁琐步骤,将单例手术时长缩短至8~10分钟。在临床操作中,医生术前通过负压垫进行体位固定,扫描后RC120系统对患者肺部进行二维图像与三维模型的重建。医生根据图像规划最佳进针路径,确认机械臂运动到病灶上方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随后沿着机械臂末端的穿刺套筒准确进针。最后通过复扫CT确认定位针准确到达规划位置。“一针到位”的精准操作,提高了穿刺效率,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通讯员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