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 目标的深入推进,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着从产品技术到产业生态的全面重构,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持续升温,资本市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也愈发严格。在这样的行业变革期,ESG(环境、社会、管治)正成为衡量车企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如何通过环境管理、社会责任践行与治理体系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车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核心课题。
4月28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系统性披露了其在ESG战略六大方向的实践成果,为行业呈现了一幅从技术创新到全产业链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报告显示,2024年吉利汽车在绿色转型中成效显著,单辆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基准年下降18%,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92%达88.8万辆,建成12个绿色工厂和11个无废工厂,成为国内首批入选 “无废企业” 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吉利汽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淦家阅指出:“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短期利益,更应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让用户、员工、合作伙伴、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受益,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此外,通过深耕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形成了覆盖三电系统、智能底盘、数字座舱的技术矩阵。其自主研发的GEA新能源架构、雷神(参数丨图片)EM超级电混系统、神盾金砖短刀电池等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续航能力与安全性能,更推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进步。
值得关注的是,吉利在清洁能源多元化应用上迈出重要步伐,通过“吉利碳仓” 技术创新与第五代超醇电混技术研发,为甲醇汽车的商业化推广提供了新路径,并为2025亚冬会等大型活动提供低碳交通解决方案,展现了应对全球能源挑战的系统性思维。
为实现全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吉利推行制造端、供应端、使用端“三端协同” 降碳策略,从生产源头到用户场景形成闭环管理。在制造环节,吉利以绿色工厂建设为抓手,2024年光伏装机容量达445兆瓦,6家整车基地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可再生电力占比超64%,提前完成3家零碳工厂建设目标。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整车基地水资源消耗密度下降1.6%,危废产生密度同比降低7%,12家工厂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实现 “无废工厂” 建设,成为行业绿色制造的典范。
作为“智能吉利2025” 战略收官之年,吉利明确提出单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超25%的目标,将继续围绕气候中和、自然受益、全域安全等六大方向深化布局。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从内部治理到社会责任,吉利的实践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ESG发展路径,也为全球车企应对气候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