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我还是带我家孩子去看了学习困难门诊……”
那天晚上,收到好友发来的微信长语音,她如释重负的声音传入耳畔:“全套检查都做了,医生诊断不是ADHD,好歹放心了……”
原来,好友儿子今年三年级,在学习上问题不小。尤其是这学期,上课不认真听讲、小动作多,已经被老师投诉了好几次。
而在家里,他的学习态度更不端正,做作业磨蹭拖拉,分心严重,而且特别粗心,作业正确率惨不忍睹。
眼看着儿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好友也越来越焦虑。
她开始担心儿子会不会不正常,多动症、阅读障碍症、阿斯伯格症……这些疾病她都怀疑了一遍。
情急之下,她带儿子去看了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的专家号。
据好友说,检查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包括填量表、测智商、验血、心脑电图、生长发育评估等好多环节,大人还做了教养模式测评。
最后的检查结果让好友松了一口气——儿子挺正常的,并没有上述问题。然而,医生的一番话,却让她破防了。
医生告诉好友,综合这些检查来看,孩子在注意力方面并无缺陷。但测评显示,好友家的养育模式属于专断型,大人对孩子要求严格,但缺乏温暖和理解,容易导致孩子紧张、叛逆,出现心理问题。
换句话说,孩子本身没有毛病,但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想起上海同济医院副主任医师梅竹的话:“小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好,情绪问题也好,背后很多就是关系的问题。”
原来,很多“学渣”并非先天没有能力学好,而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孩子陷入“学习困境”的同时,大人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踩了坑。
孩子异常的背后,可能大人早就病了
《超级育儿师》里,来过一个12岁的男孩,名叫龙威。
他不爱学习,沉迷游戏,尤其是四年级以后,几乎每门功课都不交作业,考试成绩更是垫底。
本以为这是一个叛逆熊孩子厌学的故事,但看过节目以后,网友们却纷纷心疼起这个男孩。
原来,龙威的妈妈在辅导作业时,状态非常可怕,一旦龙威做得不让她满意,她便会大发雷霆。
视频中,她对龙威的责骂张口就来:
“为什么不做?为什么就这么懒?”
“考试零分,你对得起我吗?”
“你就想变成一个废物是不是?”
而在发现儿子题目做错后,她更是暴躁地直接上手,先用手打,接着用绳子打,到最后干脆让儿子罚站,自己不断用绳子狠狠抽……那发飙的样子,连育儿师都看不下去了,赶紧上前制止。
再看龙威,写作业过程中,他就在不断观察妈妈的反应。当他发现妈妈生气时,脸上肉眼可见写满了害怕,额头紧张得直冒汗,身体也不由自主坐得离对方越来越远。
他看似在写作业,但实际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妈妈有没有生气”和“妈妈会不会打我”上。可想而知,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作业,根本不可能会好。
而长期处于如此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又怎么可能沉得下心来好好学习呢?
纪录片《我家孩子不想上学》中,儿童心理医生林红曾说:
“不想上学不是病,只是一个症状。一些孩子是在用他们的症状,用他们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来推动整个家庭的改变。
或许这是个契机,它让我们意识到,家庭内部的情感不流动了,我们似乎忘记了怎么去爱了。”
事实上,孩子讨厌学习也好,对立违抗也罢,其实这些暴露的问题都是“果”。至于那个“因”,根源实际在父母身上。
正如网上的一句话:“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病得最轻’的一个。”
孩子出现异常,其实是家庭系统崩溃的警报。
而大人,说不定早已病入膏肓。
父母常见的“教育病”,把孩子越推越远
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的故事。
在女儿小学五年级之前,她的生活一直风平浪静。但如今,家庭生活却变成了一个战场,充斥着暴力和泪水。
而导火索,全部和女儿的学习状态下滑有关——有时是作业本上莫名其妙的出错,有时是孩子的走神和偷懒,有时是没有让大人满意的分数……
孩子成绩的倒退和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让这位妈妈无法接受。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仿佛就是一个时刻会爆炸的炸药桶。
情绪上头的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控制不住地吼孩子。
而面对河东狮吼般的妈妈,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态度同样强硬。她会叛逆地顶嘴,公然和大人对着干。
矛盾最激烈的那一次,这位妈妈在失控之下打开窗户,冲女儿怒吼:“今天谁都不要活了,我跟你一块儿从18楼跳下去!”
不甘示弱的女儿见状,立马冲进房间拿出了剪刀:“不用跳楼那么复杂,我现在就自杀!”
当时,她被女儿气到手脚发麻,天旋地转,瘫倒在沙发上缓了很久。
一地鸡毛的生活,让这位妈妈心力交瘁。她崩溃地表示:“我以前不这样,但现在我越来越容忍不了小孩犯错,动不动就被惹怒……我感觉自己已经病态了……”
教育学者朱永新曾说:“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但是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养育过程中,有些坑我们或许不知不觉陷入了很久,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早已破坏了亲子关系,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朱永新总结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1、过度望子成龙,一切唯分数论
电视剧《小舍得》中,男孩子悠的哭诉让人心碎:“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家长望子成龙,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拥有体面的人生。
然而,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标准却太过单一,一切唯分数是问。
如此一来,我们很容易对孩子抱以不切实际的高期待,最终徒增焦虑,并不由自主地对孩子恶劣相待。
但其实,孩子只有成为他自己,才能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因此,与其望子成龙,不如望子成“人”——去关注孩子本身的特点和个性,让他们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一个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人。
2、重智轻德的功利化
知乎上有个热门贴:“儿子考上985,却越来越冷漠自私了怎么办?”
其中有一个回答获得了高赞:
“如果你记忆里只关注过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如果你的笑只为孩子的考试和奖状绽放,那么恭喜你,孩子考了985,他就有资格对你冷淡。因为,你除了分数,忘了培养他爱人的品质。”
教育其实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大人只教给孩子要“成绩至上”,那他终究会变成一个狭隘的利己主义者,在人生路上丢掉对善良、责任、感恩等珍贵品质的追寻,最终成为“白眼狼”。
只盯着学科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品格发展,那将是教育最得不偿失的事。
3、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
朱永新提到:“对于父母来说,要进入童年的‘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
随着孩子的长大,高高在上、强势专制的父母只会让他们越发反感,也越发想要逃离。
要想赢得孩子的心,就要学会“共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真正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感受。
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成为“成长型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长。
想让孩子更加优秀,从提升亲子关系开始
在《心理营养》 这本书里,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强调:“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关系顺了,亲子之间的联结深了,孩子自然会愿意配合父母,把大人的话听到心里面去。
至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一个“3C原则”:
1、Contact接触
一方面,指的是增加高质量亲子互动的时间,放下手机或工作,主动亲近孩子,全身心陪伴他们。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心灵上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
2、Communication沟通
亲子之间要多交流多分享,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和孩子聊天。
在话题方面,应该选择轻松有趣的、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而除了聊天,非语言沟通同样重要。比如拥抱、亲吻、爱的凝视等,这些都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3、Culture文化
意思是说,家长要丰富孩子的精神层面,为他们提供积极而丰富的体验。
这种文化的感召能够让孩子更加幸福快乐,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