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同小区的张大爷聊到了生死的问题。

张大爷出生在农村,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应该落叶归根,在老家有一个坟,是起码的。

他的户口已经迁移到城里了,要在老家立坟,也只能是掏钱买村民的地了。

他还认为,有了坟,子孙会在清明节去看看,也延续了家庭的规矩。

他还很骄傲地说:“十年前,我就选了墓地,并且花钱买下来了。万一子孙不去祭拜,我给村里人一笔钱,村里人会去祭拜的。”

还和小区其他几位大爷聊过,他们认为,早早去公墓看看,定下一个地方,不麻烦子孙掏钱,也是不错的选择。

顺着话题,现在,我和大家探讨一下,人到晚年,要不要准备墓地、棺椁。老人们的一些想法、做法,行得通吗?有必要吗?



01

早早准备墓地、棺椁,多是无事生非。

我们看发生在孔子身上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英年早逝。

颜回的父母,并没有准备好棺椁、墓地。于是,向孔子求助,要孔子把马车卖掉,去购买棺椁。

孔子很严肃地拒绝了,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意思是说,孔子自己的儿子孔鲤过世,也只是有棺,没有椁。为什么颜回要有啊?用简单的葬礼就行了。

第二个故事:孔子去宋国,看到学生、司马恒魋,在没有很老,就准备棺椁。

准备了三年,棺椁还没有完工。毕竟,这奢华的棺椁,耗时耗力。

孔子摇摇头,说:“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谥号。死了之后,才有。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就用上了谥号呢?”

非常明显,作为圣人的孔子,给了我们两个提示:厚养薄葬、尊重顺序。

当一个人准备厚葬自己的时候,这肯定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的麻烦。

其一,老人自己准备过世后的东西,大家都以为其子孙没有用,不孝顺,连安排落葬的想法和能力都没有。

其二,老人总是想着自己会过世,浑身都带着负能量,一开口就是“活死人的话”。

其三,棺椁很大,需要一个地方存放。如果是房屋不够大,那就容不下,需要租一块地,修一个小屋。如果棺椁很多年都用不上,那就要常常去维护。

我见过一些家庭,他们有好几个棺椁。专门有一间房存放。如果房子遭遇了风暴,棺椁就裸露,不得已再去修房子。

也有一些家庭,他们在迁移,从乡村到城市。这棺椁如何随迁,所有人都发愁。迫不得已,就只能抛弃。

至于墓地,也会随着地方政策的改变,存在不允许的问题。一些村里的墓地,也可能成为林地,不能破坏,增加新的坟墓。一些郊区,可能被征收,成为高楼建筑地。

公墓的话,有拆迁的可能,也有时效。并不是什么永恒的。一旦变迁,也是是麻烦不断。



02

子孙事,交给子孙办,家庭顺顺利利。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原壤。

原壤的母亲过世了,孔子去探望。

到了灵堂,原壤还没出来迎接,只是吊儿郎当在一边坐着。

隔一会,原壤唱起歌,也不哀伤。

看看,棺椁也是几块木板。孔子就生气了,拿着拐杖,敲打了原壤的腿,批评:“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不是骂老人的,而是说,儿女在年轻的时候,不伺候父母,自己长大了,一事无成;儿女老了,也不知道规矩,这就是害人,如贼人一样。

自古以来,我们讲究的是:“仁者爱人,义者尊老。”

一个家庭,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代人养大一代人,一代人送走一代人。

人老了,听从儿女的安排,被儿女送走了,这是福气。如果老人自己送走自己,这就败了家风,是老人越位,把儿女的孝道,都耗尽了。

《孝经》有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老父母们,不早早准备棺椁、墓地,听一听儿女的安排,这才是理顺了家庭关系。

与其准备棺椁墓地,不如和儿女沟通,看看他们的未来,会在什么城市定居,有什么生死观。

一般来说,儿女对移风易俗的事情,更加敏感和支持。儿女跟着时代走,会给老人最妥帖的落葬安排。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如果老父母随着儿女到异地,那异地的公墓,更加方便儿女去祭拜。

死去元知万事空,老父母空空两手走了,这不是遗憾,而是轻松自然。在晚年,少了很多的折腾,也不给儿女添烦恼。

庄子说:“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这没有准备的老去,比准备充分,更有现价比。



03

说到这里,老人们应该明白了吧。

万事万物,计划赶不上变化,充分的准备,不如顺其自然地安排。

人终有老去的一天,但是一点都不要担心。只要你的子孙好好的,后事就一定是妥妥帖帖的。

与其准备棺椁、墓地,不如把精力用在帮助子孙干事创业上。如果子孙不要你帮忙,你就去社会上做好事,发挥余热,留下恩德给子孙。

斗转星移,帝王的坟都很多被野草掩盖了,墓碑都找不到了。何况是普通人?

活的时候很幸福,比落葬时候的轰轰烈烈,好一万倍。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