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秭归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这里一年四季有鲜橙。秭归全县脐橙种植面积约4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200亿元。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广大科技志愿者们的接续付出……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他们有的是资深农艺师,把识虫诊病的技术变成朗朗上口的诗词,方便柑农们传诵学习;他们有的返乡创业,过好“小家”的同时,不忘“大家”,免费提供种植销售等方面的指导;他们还有的化身直播博主,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把家乡的橙子宣传到全国各地……
让我们一起认识三位新朋友,他们共同的身份是科技志愿者。让我们通过他们与橙子的故事,感受他们“橙”意满满的科技志愿服务力量!
“柑橘医生”把农技知识写成诗
识虫诊病37年
“我以前不爱写诗,感觉都是矫揉造作,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今年59岁的易继平,是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
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易继平
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至今已经有37年了。
现在的她,爱上了写诗,把识虫诊病的技术变成诗词,朗朗上口,方便柑农们传诵学习,更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
《柑橘潜叶蛾歌谣》
(节选)
成虫银白亮闪闪,白天休憩草里钻
华灯初上始活动,飞上嫩芽把卵产
卵孵三天变幼虫,就地潜入叶表中
蚕食叶肉留表皮,画符伤叶是元凶
当初,她放弃在城里教书的机会,毅然决然选择回到秭归,“要回去种田。”当然,易继平一开始对柑橘一窍不通,就天天围着橙子树打转,一边看一边学。在她看来,果园里的小生态圈,就是一个无声的战场,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在进行着“厮杀”。这让易继平很是着迷。
靠着在田间地头的细致观察,易继平发现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比如,她创新的大实蝇羽化监测方法,准确预测了大实蝇羽化和产卵盛期,并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地制定了园外诱杀和园内灭杀相结合的新措施,为对大实蝇精准用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保障。
易继平在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
为了让理论知识深入生产实践,易继平即便在走亲访友时,也会宣讲大实蝇防治技术。秭归县政府将大实蝇全套技术制成技术规范,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给柑农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她拍摄的大实蝇专业技术图组,还被农业农村部制成挂图,在全国柑橘产区推广。
防住了大实蝇,柑橘溃疡病又来了。易继平白天在果园里寻找病因,晚上挑灯夜战查资料,弄清溃疡病难防、难治的根本原因。经过不懈钻研,她首创的溃疡病防治技术,经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评审,属国内领先技术。
《溃疡病防治四季歌》
(节选)
春梢溃疡不用急,花蕾露白杀虫剂
花开盛期免用药,花落之后铜制剂
夏梢初发把蛾防,加铜预防果溃疡
入梅前夕必打药,预防溃疡果上扬
短视频平台兴起后,易继平把写的诗词发到了网上,以短视频的形式讲述柑橘防治的农技知识,“远在外地的朋友也能看到。”易继平说,希望自己的科普,能给更多有需要的果农带去帮助。
易继平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科普视频
把果园改造成生态家庭农场
年产鲜橙60多万斤
80后黄清华是易继平的众多粉丝之一。在选择回家种脐橙前,他在广东一家外资工厂做仓库主管,“当时的生活还是比较舒服的。但是父母舍不得老家的那一山一水一亩地,不愿意到外地生活。”于是,黄清华在2008年结婚后,就回到了湖北秭归。
秭归县晴晴果园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清华
一开始,黄清华对种脐橙一窍不通。他就一点点学,最终成为种植能手。黄清华把父亲亲手栽下的十亩橙子园,改造成了生态家庭农场,将生猪养殖与脐橙种植有机结合,年产鲜橙60多万斤。
黄清华家旁边有一条长约两公里的隧道,伸手不见五指。这是他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
从刚回家创业时的徒步行走穿越,到后来骑摩托车、开面包车、开小轿车、驾驶大货车,黄清华的交通工具换了一次又一次。“这也说明日子过好了嘛!”他腼腆地笑着说道。
“以前亩产量差不多是3000~4000斤,现在每亩的产量可以达到6000~8000斤,翻了接近一倍。而我们现在引进的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诱捕球等技术,提升了生态防治技术。”黄清华说。
如今,黄清华办的农场已有柑橘园近200亩,是全国果菜茶(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计划实施定时、定量、定位施肥灌水,实现节水70%,节肥40%以上,增产20%以上,每亩增收超千元。
黄清华参与农业技术培训
“以前是想让我的小家过得好一点,现在就是想让周边老百姓也都生活得更好。”作为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第一批秭归脐橙种植系统传承人之一,黄清华还为周边18个村、300多农户免费提供种植技术、销售技巧、营销策略、品牌建设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黄清华的农技知识是从网络上或专家那里学到的,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生产成果,提炼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教给附近的村民们。“有时间就去走访农户,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技术瓶颈或者技术难题,我再按照实际生产经验来进行指导。”
黄清华为农户做指导
天龙村是黄清华做科技志愿服务的村庄之一。该村有七八十户村民种植脐橙。黄清华说,通过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脐橙的品质,更受消费者的喜欢,从而能让他们的脐橙卖个好价钱,“一斤脐橙可以多卖三毛钱左右,按平均亩产5000斤来算,每亩脐橙可以增收1500元左右。”
当地的脐橙园
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回家卖橙子
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在湖北秭归的科技志愿服务队里,有很多年轻的面孔——90后,乃至00后。他们坚定地加入脐橙产业,并以自己的方式助力这个“黄金果”走得更远。
秭归楚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武双朋
数字化分选、打包、称重……在秭归县维楚云仓的电商一体库区域,武双朋和员工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博主面对直播镜头,侃侃而谈,向全国各地的网友展示、推介秭归脐橙。这样的热闹场景,一到脐橙成熟季,每天都在发生。
武双朋在直播间忙碌
“2022年,我们看到了直播电商兴起的新局态,所以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做一些尝试,没想到效果还特别好,让我们看到了直播电商这个领域未来是有很大的发展。”
也就是在那一年,看准电商直播商机的武双朋,辞去了在美团的网络架构师工作,回家卖脐橙。
武双朋在工作中
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电商直播让秭归脐橙走到了全国各地,俘获了一众食客的味蕾。
据统计,秭归全县电商企业达2600余家,网店81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年快递单量3000万单左右,年销售额超40亿元。
成熟的脐橙
“去年,我们在互联网平台的销售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卖出去的橙子来自秭归各大乡镇的果农,等于帮助800多个果农卖出了他们家的橙子。”武双朋说。
他表示,作为有经验的互联网人,希望通过个人的经验,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把家乡的橙子宣传到全国各地,甚至到海外,“今年,我们也开启了国际出口贸易的业务,想早点把脐橙销售到海外去……”
“科技工作者来了之后,秭归的脐橙可以‘飞’出去了!”秭归县科协党组书记杜春三笑着介绍道,现在通过科技志愿者们的探索、推广、培训服务,柑橘园里单轨小火车有1700余条,总里程数300多公里,义务培训无人机飞手200多人,大型运输无人机超过100台,如今金黄的脐橙可以乘小火车、无人机出山来,每亩平均综合节约费用约1000元。
“脐橙是秭归的‘致富果’,秭归全县70%以上的人口从事脐橙相关产业,年综合产值200亿元,其中科技志愿服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杜春三说。
【科技志愿风采】
科技志愿服务是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完善资源下沉和赋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引领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校园、厂矿企业,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为进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国科协之声开设【科技志愿风采】专栏,讲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进典型风采,为强国建设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
“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何刘/摄
素材来源:湖北省科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