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看多了,就会发现不少奇人异事。唐朝就有这么一位奇人,他每次改名字,都能高升。
而且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忌惮的人,李世民在临终之际曾交代太子李治:此人有大才,但是我一直看不透他。你继位之后,如果不能驾驭他,一定要赐死,以绝后患。
此人是谁?他为何每次改名都伴随着高升?李世民又为何如此忌惮他?
改一次名字就高升一次的奇人
这位奇人名叫李勣,乃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重臣。当然,他原本不叫李勣,他曾经先后两次改名。而他最初的名字更为世人所熟知,那就是徐世勣。
徐世勣出生在一个大富之家,其父亲徐盖乃是一方豪强。家中有良田千亩,仆从上万人,可谓是家大业大。
但是和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不一样,徐世勣父子心怀仁义、乐善好施。同乡之人但凡遇到什么困难,徐世勣父子都会施以援手。即使有人生活难以为继,他们父子二人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救济。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不求回报。曾经有人询问徐世勣为何这么做,他坦荡地回答道:“钱财这玩意,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留着又有什么用?不如拿来帮助真正需要它的人,也算是物尽其用。”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翟让在瓦岗寨起兵,因听闻徐世勣的大名,于是特意拜会。在翟让的软磨硬施下,徐世勣加入了瓦岗寨。与他一同前往瓦岗寨的,还有他的好友单雄信。
这三人算是瓦岗寨的创始人了,在他们的努力下瓦岗寨的势力不断扩大。不断有人慕名前来,其中就有个叫李密的。
这李密原本是隋朝大臣,因为参与杨玄感之乱,成了朝廷钦犯。不得已之下,他只得投奔瓦岗寨。
李密这人脑子好使,懂得又多。因为采纳了他的计策,瓦岗寨多次大败隋军,甚至击杀隋朝名将张须陀。
翟让这人很有肚量,他以大局为重,干脆将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可惜李密智谋有余,但是肚量却远远不及翟让。当上首领后,他总担心翟让会反悔。加上翟让的手下对此很不满,于是李密设下“鸿门宴”除掉翟让。
徐世勣因为刚好在场,受到波及,受了重伤。要不是李密反应快,拦住了手下,估计徐世勣就要交代在那里了。
当然,李密之所以救下徐世勣。一方面是徐世勣本领高强,能文能武。另一方面徐世勣仁义无双,在瓦岗寨的声望特别好。单论声望,别说翟让,就连李密都自愧不如。
万一徐世勣真这么死了,到时候最头疼的反倒是李密了。
李密早就看出来徐世勣这人没什么野心,只想踏踏实实做事。因此当他彻底掌握了瓦岗寨后,对徐世勣委以重任。
李密有多器重徐世勣?他亲率大军与王世充对阵的时候,后方城池都交给徐世勣负责。而徐世勣第一次改名,就和这一安排有关。
王世充不是瓦岗军的对手,因此与李密交手,连败数次。李密此时志得意满,对王世充起了轻视之心。他没想到的是,这王世充是个戏精,此前的大败不过是演戏罢了。他等的就是李密掉以轻心,然后设伏大败瓦岗军。
这一战瓦岗军损失惨重,李密甚至能撤退的后路都被断了。无奈之下,他只得投奔李渊。毕竟李密与李渊算是旧识,有些交情。
看在往日的情面上,李渊收留了李密等人。但是这样一来,瓦岗寨就群龙无首了,作为瓦岗寨仅剩的高层,徐世勣成了瓦岗寨事实上的主人。
但凡徐世勣有点野心,这时候就会拥兵自立了。再不济,他也可以投奔某一势力,用瓦岗寨的地盘来换取地位。
但是徐世勣没有这么做,他将瓦岗寨掌握的土地、户籍整理成册,派人交给李密,再由李密献给李渊。
手下不解,便询问他为何这么做。徐世勣答道:“瓦岗寨的一切都是主公的,我如果直接将他们献给李唐,那就是用主公东西得利,这不是忠臣所为。现在经由主公交给李唐,那么这一切就是主公的功劳。”
后来李渊得知了此事,对于徐世勣的人品称赞有加,下旨封其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右武侯大将军。这还没完,李渊还特意为其姓李,于是徐世勣发明为李世勣。
这便是徐世勣第一次改名。此后,李世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后大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
李渊对其十分看重。其重视程度仅次于“大唐军神”李世民。
李世民继位后,李世勣先是大败突厥,使得突厥臣服。后来又率军平定了薛廷陀,可谓是威名远扬。
不过李世勣没想到的是,自己改一次名字还不够,后来又改了一次名字。
那是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的事情了。唐太宗晚年,李世勣因为犯了一些过错被李世民贬官外放。
等李治继位后,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李世勣被迫改名为李勣。
但是伴随着这次改名,李勣再次一路高升。他先是升为洛州刺史,接着又拜中书门下,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之后又拜为尚书左仆射。
所谓尚书仆射,就是尚书省的负责人,名副其实的宰相。由此可见,李勣的这次高升更胜往昔。满朝文武,能够与其相提并论之人已经寥寥无几。
那么,为什么李勣只是改了个名字,突然就时来运转了呢?
李世民最忌惮的人
其实,这一切只是巧合。就算李勣没有改名字,他依然会高升。因为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
就在李世民临终之际,他将太子李治叫到身前,交代道:“李勣这人有大才,但是我一直看不透他,我担心你无法驾驭他。我现在随便找个理由将他贬官外放,等你继位了,再重用、提拔他。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你效力。但是你记住,如果你觉得此人和你不是一条心,一定要尽早将其赐死,以绝后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李勣是十分忌惮的。那么,这份忌惮从何而来呢?
其实李世民已经给出了答案:李勣这人他看不透。
我们知道,李勣原本是李密的部下。李密归附李唐后,李勣顺理成章地成了李唐的臣子。
此后因为一系列误会,李密起兵谋反,不过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这时候李勣的表现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他不仅和李密的旧部一起厚葬了李密,还为其披麻戴孝,直至丧期过了才离去。
李密早就不是他的主公了,他们都是李唐的臣子。他这么做,其实是大为不妥的。
后来在单雄信一事上,李勣的表现更是让李世民迷惑。
单雄信和李勣是相识多年的好兄弟,二人又曾经在瓦岗寨共事。当初王世充大败李密后,单雄信落入王世充手中。
王世充欣赏单雄信的本事,因此厚待之。单雄信感恩王世充的知遇之恩,便尽心为其效力。后来王世充兵败,单雄信也成了李唐的阶下囚。
李勣得知此事后,多次上奏为单雄信求情,他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功劳来换单雄信一命。只不过被李渊给拒绝了。
于是李勣亲自送单雄信到法场,在法场上,二人痛哭涕零。二人回忆了很多往日的兄弟情谊,最后李勣保证替单雄信照顾好妻儿老小,单雄信才安心地走了。
虽然上面两件事体现出李勣重情重义的一面,但是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难免会怀疑:李勣这人到底向着谁?
李密虽然是其旧主,但是毕竟是朝廷叛逆。李勣为李密做这么多,是何居心?
至于单雄信,那可是王世充的心腹大将,当年甚至差点要了李世民的性命。李勣为了单雄信做到如此地步,他和王世充是不是有什么不可明说的关系?
但是要说他有不臣之心吧,当年李世民之所以能从单雄信的手中躲过一劫,正是因为李勣出面求情。单雄信看在李勣的面子上,才没有杀了李世民。
此外,李勣从不参与朝堂上的争斗。当初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夺太子之位,朝中大臣纷纷站队,但是李勣才没有参与进去。
这虽然是好事,但是又不符合常理。储君之争,没人可以置身于世外,站队是必然的。李勣这种违反常理的行为是不符合人性的,莫非他有什么野心?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反正吧,李世民看不透李勣这人,因为此人的行为违背常理,无法预测。
做领导的,都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中,尤其是李世民这种有远大抱负的皇帝,更是如此。因此李勣这种超脱于常理之外的臣子,他是不喜欢的。在他看来,李勣是朝堂上的一个变数。
可问题是,李勣本事太大了,李世民又舍不得他,所以才会在李治继位前做下如此安排。毕竟李勣这人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应该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李勣的一切都不是在演戏,如果他是在演戏,那么李治可就危险了。所以李世民才会特意交代李治,万一觉得驾驭不了李勣,赶紧赐死。
李勣的大智慧
虽然李世民对李勣处处提防,其实这全是李世民想多了。毕竟李世民常年与人钩心斗角、算计,他这皇位就是在不断地算计下得来的。所以有时他看问题会想复杂了。
可恰巧李勣是个简单的人,他重情重义,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他和李密、单雄信关系好,所以才会不计后果地为二人做那么多事。
他活得十分的纯粹,他不参与储君之争,单纯就是因为他与二位皇子都没啥交情。他但凡和其中一人关系密切,那绝对会站队。
所以说李世民说看不透李勣,纯粹是因为他们不是一类人。
虽然李世民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是他真的快乐吗?他到临终之际,还在算计。反倒是李勣此人,活得随性,加上他很懂得知足,他的一生反倒比李世民舒心不少。
所以说,李勣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至于李世民,他只是权力的囚徒罢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