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大唐远支宗室女李氏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千年来,文成公主入藏被传为佳话,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友谊,而且增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促进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但这一切美好的背后却隐藏着大唐与吐蕃的地缘政治博弈。

利益的导向和国力的压制是两国关系维持的基石,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况折射的是吐蕃对大唐的臣服和敬畏。



青藏高原第一牛人松赞干布的崛起

文成公主入藏故事的男主角松赞干布可能在华夏正统历史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大多是给文成公主当背景板,但在西藏地区却是一个非常牛的存在。

可以说,松赞干布在西藏的地位类似于秦始皇在中国的地位。

617年,松赞干布出生在西藏贵胄家庭,他的父亲南日松赞是吐蕃第32代赞普。赞普即是藏王的意思。

但南日时代的西藏四分五裂,赞普虽是名义上的王,真正掌控的土地仅局限于现在的拉萨一带。

松赞干布自小聪慧、沉毅、多才多艺,深受宠爱。在松赞干布十二岁的时候,南日病逝。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他的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亲信大臣拥戴松赞干布登上赞普宝座。

此时的吐蕃内忧外患,旧贵族大臣意欲谋反,周围部落割据叛乱,并与拉萨的贵族地主们联络。

松赞干布确定“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在一班亲信的支持下,松赞干布查处几个领头的旧贵族,消灭了在宫廷内部的敌对势力。

此后,松赞干布亲自渡过雅鲁藏布江到吉曲河谷地区巡视,深入民间,问民疾苦,招集和训练士卒,经过三年的养精蓄锐,松赞干布已经有了一支忠心且强大的精锐部队。



632年,松赞干布把都城迁到逻些(今西藏拉萨),许多依山而居的部落也纷纷迁居于此,过去的游牧也改变为农牧,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对于松赞干布而言,迁都逻些最大的战略意义在于使吐蕃真正据有西藏高原心腹,居中控制四方的有利条件,而拉萨所处河谷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得以承载连片农田、大批牛羊马匹。

随着吐蕃实力和物质基础的增强,松赞干布开始他统一西藏高原的计划,出兵讨伐各地叛乱和割据势力,招降吐蕃北面的诸羌,兼并吐蕃西南的羊同。

经过十年征服,松赞干布于644年统一西藏,正式建立起青藏高原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

当然,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吐蕃的时间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吐蕃的国土已扩展到青海南部,在地缘上有了与大唐接触的机会。



不过冲这一点还不足以让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真正促使其向大唐求亲的是泥波罗(尼泊尔)国的影响和压力。

泥波罗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在松赞干布继位时,泥波罗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他们利用经济地位优势垄断了藏区贸易。

松赞干布为建设都城,还需要泥波罗人的帮助,为了获取其支持,松赞干布迎娶其国王之女尺尊公主。

可以说,松赞干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尼波罗的帮助。但松赞干布不想因此受到操控,他想建立一个强大自主的吐蕃国。

为了摆脱尼波罗的依赖,松赞干布把目光转向富庶强大的大唐,并在迁都拉萨的第二年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觐见,求娶大唐公主。



松州之战,唐朝与吐蕃势力的试探

面对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唐太宗李世民明确表示拒绝。

和亲作为一种对外政治手段,在中原王朝与四夷的关系中起着稳定器的作用。

与汉朝时期以和亲求取和平的隐忍不同,唐朝一般是在周边势力向其表示臣服之时,为加强关系才对其赐婚。

当然,这一切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强大统治力。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皇帝中,论综合能力素质,李世民绝对是顶尖的存在,十八岁领兵征战沙场,二十四岁一统中原。

在松赞干布以幼冲之龄继位前,就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太子李建成,逼李渊退位,接掌大唐政权。

在后来的十多年里,李世民指挥大唐铁骑征服四夷,629年消灭东突厥后,国势日盛,威震四海。

李世民年长松赞干布近二十岁,无论从资历还是段位,这位统治雪域高原的西藏之王在大唐“天可汗”面前似乎不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存在。



但松赞干布却硬要试探大唐的实力,638年率领吐蕃大军入侵吐谷浑,关于出兵的理由,史载吐蕃请婚遭拒导致。

但实际的原因是吐蕃处于国力上升期,拉萨地区狭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很难满足吐蕃的需求,《资治通鉴》记载:

“近世浸强,蚕食它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

而吐谷浑经过唐朝的打击,国力羸弱不堪,再加上吐谷浑处于青藏高原地缘边缘,吐蕃吞并吐谷浑,即可实现对整个高原系统的控制,进而获取较大战略空间。

事实上,吐蕃的进攻非常顺利,很轻松就击败吐谷浑,并把他们赶到青海以北,随后吐蕃又乘胜折向东南,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几乎把整个青海收入囊中。

不久,松赞干布统领二十万大军攻打唐边境重镇松州(四川松潘)。



松州驻防兵力不足万人,再加上都督韩威准备不足,导致大败,原本附属唐朝的部分羌酋发动叛乱,西南边关告急。

一向名不见经传的吐蕃势头如此之大,竟能威胁大唐边境安全。

李世民决定对吐蕃重兵出击,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统率步骑兵五万人阻击吐蕃。

李世民对自己的手下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侯君集自不必说,灭高昌,征西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部将左领军将军牛进达参加过对高昌和高句丽的征讨,洮河道行军总管刘兰参加过对突厥作战,均非等闲之辈。

吐蕃虽名义上军队人数较多,但拿得出手能打仗的只有四五万人。

松州之战打响后,牛进达作为先锋,率先与吐蕃交战,战争的过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资治通鉴》提到:

“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

通过只言片语,大致可以推断唐军通过奇袭获胜,而且侯君集主力未出手,松赞干布便罢兵休战,遣使谢罪,还把已吞并的党项、吐谷浑等地全部吐了出来。



经此一役,松赞干布已见识到唐军强大的作战能力,仅仅是牛进达的先锋部队就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胜利,从气势上完全压倒吐蕃。

更重要的是,松赞干布更加坚定联姻大唐,以此增加与中原王朝的往来,拉动藏区经济文化发展,制衡尼波罗的想法。

为此,松赞干布不惜进献黄金千两,珍宝数百,向李世民提出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李世民以战略压制实现西南和平稳定

在此期间,李世民并没有给予吐蕃过多关注。吐蕃与唐朝也没有什么交往,当时,李世民较为关注的是漠北的薛延陀、西北的西突厥和东北的高句丽。

松州之战后,李世民开始筹备攻打高句丽,此时再被吐蕃牵扯精力实在不值,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李世民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

641年,李世民将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此女无汉名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更不是李世民的女儿,可见吐蕃在李世民眼中的战略地位并不显眼。



虽然文成公主血统不甚高贵,但李世民还是给足了脸面。送亲队伍非常庞大,江夏王李道宗亲自任送亲使,陪同入藏。

不仅如此,李世民的陪嫁也十分丰厚,不仅有大量金玉珠宝,还带去了谷物牲畜、文化典籍,以及能工巧匠。

松赞干布为了凸显重视,亲自到柏海(青海玛多县)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在见到唐朝服饰和珍宝之美时,更是俯仰有愧沮之色。

返藏后,文成公主被封为王后,享众生景仰,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相敬如宾,彼此恩爱,被传为千古佳话。但美好的背后却凸显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



李世民作为一名卓越的战略家、政治家,有着超一般的战略眼光。

虽然吐蕃以新兴势力映入眼帘,但李世民已隐约意识到这个雪域高原的新生政权日后将会成为大唐的祸患。

虽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但李世民并没有对吐蕃的发展听之任之,而是制定相应战略,遏制吐蕃崛起。

首先,他大力扶持亲唐的吐谷浑政权,以此遏制吐蕃进犯河西、陇右及剑南道北部。其次,李世民指挥唐军远征西域,

从640年起,大唐军队先后消灭高昌、焉耆和龟兹等国,并设立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

从此大唐控制了天山以南的广大土地,把吐蕃与西突厥隔离开来,依托安西四镇构建起一道强大防线,遏制吐蕃向西域进犯。

李世民分别从吐蕃的正北方和东北方出发,如同钳子一般死死压制吐蕃。从刀光剑影走出来的李世民深知和平是打出来的,是依靠国家实力体现出来的。



正是在李世民的强势压制下,唐朝与吐蕃维持二十多年和平,使得唐朝得以集中精力对北方的薛延陀和东北的高句丽用兵,而不必过于担心吐蕃在西线的掣肘。

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确实是李世民以极小的成本获得了巨大战略收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