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预示着列强在中国的舰炮外交时代终结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中国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可骄傲的英国人拒绝承认战术上的失败,声称中国的伤亡要远远大于英国(我方伤亡近200人,英方伤亡5余人)。

这种强拉硬拽式的自我安慰,只能以“紫石英号的船员数量有限、纵使全歼也无法扩大战果为现实”予以反驳。

镇江流域的长江水面只有1.5公里到2公里宽,可英国军舰却不管不顾,想要依靠火力上的优势,再一次复制西西里岛登陆时的壮举。

当年,英军是西西里岛登陆作战时的主力之一,他们亲眼目睹了舰炮对岸防力量的摧毁性打击。所以,自信满满要重蹈这一战绩。

只是没想到,这一次他们碰到了硬骨头。



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岛开辟了登陆场,对面的德意联军也不是好相与的。

德军出动了赫尔曼戈林伞兵师和第15装甲掷弹师为主力的6个德军师,带着意大利6个山地师防守西西里岛海滩。

由于装甲部队的存在,德军重型火炮、虎式坦克、IV号坦克纷纷陈列在滩头阵地,准备阻挡英美联军的抢滩登陆。

在初期,盟军遇到了激烈的抵抗。德军的火炮对滩头部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虎式坦克更是被当成了岸防炮使用。



英美盟军也不是被动挨打,他们在水面舰艇的支援下对陆上目标实施了火炮反击。

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纷纷登场。战列舰上406毫米的火炮多达数十门,几百斤重的炮弹在时数千米外向岸上的德军咆哮。

巡洋舰上200多毫米的火炮同样怒吼着,至于火炮口径较小的驱逐舰也凭借着数十门120毫米火炮打击德意联军。

以盟军使用的驱逐舰为例,120毫米、127毫米主炮能够发射至少重约28公斤的炮弹,且射速每分钟达10发左右。

密集的驱逐舰群能在一分钟内能发射1000余发弹药,5分钟内能把弹药的发射量推到28吨。这样密集且毁灭性的打击力量,是德军暗防部队所无法实施并承受的。



要知道,苏军和美军陆军师级作战单位一分钟也不过才能发射一吨弹药,而现如今仅仅靠着几十艘驱逐舰就能取得如此战果,已经可以顶上20个装甲师了。

西西里岛可以说是海军舰炮威力大爆发的战役,舰炮充分展现了其战争作用与实力。

巴顿在登陆西西里岛之后,曾与意大利沃里纳师进行过交手,这支部队在短时间内给巴顿造成了不小的阻挠。

为了迅速推进,巴顿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冤家海军寻求帮助。

这一次海军只出动了两艘驱逐舰和两艘轻巡洋舰,凭借着火炮优势和较远的射程,轻而易举拿下了意大利时,为巴顿前进扫清了障碍。



正是这样的战绩,让英国人相信有舰炮在,他们必定所向披靡,更何况面对当年的我军,他们更有信心能够取胜。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英国人一个嘴巴。

渡江战役前,英国人就想插解放事务,其不知此时的解放军已非国民党。

布置在长江北岸的镇江防线拥有6门日式105毫米榴弹炮,40余门美式日式75毫米野战炮,数量以及火力上肯定无法与紫石英号相提并论。



紫石英号上,有双联装102毫米主炮3门,其射速高达每分钟10~15发,一分钟内能发射出去的,弹药数量不下60发。

这还是102毫米主炮,其他副炮数量一样不少。

反观我军方面的火炮,发射速度就慢了不少,每分钟只能保持不到10发,但由于实际作战环境的影响,每分钟能打出3发炮弹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更何况岸炮的射击里程较短,紫石英号随便一发炮弹就能打出10~18公里,而我军的岸炮只有10公里的射程。

在这种敌我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武器显然成为了决定胜的主要因素。



但我军除了武器,还有意志上与现实的优势。

长江的航道并不宽,主航道更是极窄。

紫石英号有1300余吨的排水量,在狭窄的水面上它的机动性以及火炮的射程优势都无法体现出来。

岸防与航道的距离短,英炮的射程长反而成了弊端。

另外,英军虽然嚣张,可却缺乏视死如归的精神,在遭受第1轮炮击之后,战斗意志就垮塌了。



尤其是得知伴侣号巡洋舰也遭受到我军打击之后,他们的战斗欲望彻底消失,剩下的只能是投降。

战争虽然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但战争却是表明己方态度的理想途径。

紫石英号败退了,也预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