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玲珑塔》 苏枕书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3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她是在高校中艰难求生存的“青椒”,是才情被困于闺阁的清朝女子,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昆曲演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女博士”,是渴望“脱燕入京”的媒体人……在一层又一层精巧却虚空的“宝塔”中,知识女性穿行其中,试图在喧嚣与沉默之间,为自己找到出口。

这是苏枕书时隔十一年的小说集。这些女性角色生活在北京、上海、南京、京都等大城市,看似拥有“好成绩”“好前程”“好家庭”,却在现实层层堆叠的压力下,被迫面对隐形的不公与结构性的困境。

小说集《玲珑塔》收录了她七篇作品,皆发表于《小说界》《西湖》等文学杂志。

《光明与黑暗的辞典》 [挪威] 西蒙·斯特朗格 著 邹雯燕 译
群岛·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4

我们和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可能在最寻常的时刻被夺走。

《光明与黑暗的辞典》讲述了一段真实又近乎荒诞的家族记忆:一个犹太家庭的长辈曾被挪威头号纳粹送入集中营,战后,这家人却搬进了那位刽子手曾用来拷打同胞的房子。仿佛历史在开一个残酷的玩笑,也迫使后代不得不重新回望它。

西蒙·斯特朗格用双线叙事穿越时间与记忆,一边直击集中营中的暴力现场,一边追问幸存者的创伤如何在下一代身上留下痕迹。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也是关于遗忘与铭记、平庸之恶与日常生活的思考。

斯特朗格最早的文字是敲在一台老式打字机上的。“我少年时期情绪比较压抑,虽然从小就想当作家,但从未真正把写作为职业设想过。”到24岁时,他已积累了不少手稿,“我想,也许该试一试了——万一梦想真的能实现呢?”带着这个念头,他前往意大利一座修道院闭关写作,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

迄今为止,斯特朗格已出版21部作品,其中七部面向成人,其余为儿童与青少年读物。他将《光明与黑暗的辞典》视为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王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4

在辛亥革命前,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其名称源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对星辰的分类之一。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

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看来,紫禁城的空间秩序并非仅是皇权象征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立体表达,其根源可追溯至《周易》筮法、五行之理,乃至更古老的“明堂”制度。

这本关于故宫建筑设计的书共分五章,自建筑细节入手:紫禁城的中轴线如何暗合卦象之理?宫殿色彩的冷暖变化是否隐喻五行生克?而整个北京城的空间格局,又是否是一种筮法逻辑在地面的具象投影?

《大明最后的使臣》 苗子兮 著
读库·新星出版社 2025-1-30

在十九岁之前,郑安德肋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前往罗马——一座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一个完全超出他世界观的文明。

在有关明清更替的宏大叙述中,“外交”一向是被忽视的边角笔墨。《大明最后的使臣》则将叙述的焦点对准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跨国使命:南明王朝覆灭边缘,王太后托付司礼监太监庞天寿草拟国书,派遣传教士卜弥格与少年郑安德肋横渡万里,踏上前往罗马教廷的求援之旅。这趟远行穿越三大亚洲帝国,最终抵达动荡不安的欧洲腹地。

不同于传统的东亚史叙述框架,《大明最后的使臣》将“明清易代”置入一个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作者不仅呈现南明的边缘挣扎,也关注欧洲对东方政局的有限认知与回应,从一个非中心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在这一过程里,外交使臣也不再只是国家命运的工具,更是两个世界秩序缝隙中的见证人。

《廉价:低薪工作如何使女性陷入贫困》 [美] 阿曼达·弗里曼 著 彭萍 王仕琦 译
中译出版社 2025-3-25

我们常说“女性”,却很少追问:究竟是哪些女性?

每天打两份工,只睡五小时;生病也不敢请假,害怕失去工作;被贴上“福利妈妈”的标签,被嘲为懒惰、贪婪、不思进取……这是许多底层劳动女性真实而持续的处境。这本书由两位美国社会学者共同完成,她们走进麦当劳的后厨、托育机构、养老中心,访谈两百多位低收入女性,她们身陷多重压迫,孤身与制度对抗,在工作与生活的夹缝中挣扎求存。

如哲学家米兰达·弗里克所言,知识的不正义常常源自于“诠释权”的缺失。在美国大多数公平叙事和女性叙事中,低收入女性常常不被提及——当弱势群体无法言说自己时,他们便被遮蔽,被迫接受外界的表达与定义。

《兽、机、神》 [美] 韦布·基恩 著 马灿林 译
中信出版社 2025-3

当AI大模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他者”,我们开始向它们提问、依赖它们的判断,在ChatGPT的回答中寻找意义或情感慰藉。

从神灵、动物到人工智能,人类始终在与非人存在建立关系——亲近、投射、拟人化,甚至赋予其道德判断力与责任。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讨论了人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与“非人类”互动,并借此重新定义人自身的道德边界。从热带雨林中的神灵信仰到智能算法对“拟人性”的重构,他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与伦理关系置于长期的人类学脉络中观察。

在今天,想象中的神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段脉络不仅梳理了人与非人的关系,也回应了当下愈发突出的伦理焦虑:什么是“人”?我们又为何如此执着于让“它们”像人?

《如何成为一只猫》 孙冬 著 朱蕊 绘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5-4-10

孙冬觉得,做猫,是反思社会的一种方式。她以猫为核心意象,在五十余篇文字与五十余幅猫咪油画之间,构建起一个由哲学、社会观察与心理意涵组成的空间。猫不再只是宠物,更是一个文化隐喻,是人类社会、城市乃至性别关系的映射体。

与猫的共处并不意味着驯养,而是一种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在观察中,作者不断抛出问题:猫为何如此自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感”究竟是一种隔阂,还是一种更深的尊重?当我们凝视猫的慵懒、独立、无视权威时,是否也在反观自身:我们为何不愿放松?不敢任性?不能拒绝服从?

在这些文字背后,绘者朱蕊也以一种“非经验”的方式描绘猫——她从不养猫,却让猫出现在画布上,自然而然,不可预测。这种“无根据的想象”,也成为理解猫性与人性的方式。

《相反的人》 陆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4

在《相反的人》里,漫画家陆冉刻画了一个与常规世界始终错位的人。他倒着走路,对外界迟钝,对自我敏感;喝咖啡会睡着,被人当成傻子反而觉得安心,在痛苦的徘徊中,他意识到:如果生活沦为一场表演,我们变成荒诞舞台上的麻木演员,格格不入才是真正的抵抗。“所谓‘懒’,只是不愿按照社会效率的要求驱动身体这部机器。”

陆冉曾在VICE担任六年编辑,后来辞职,开始自由创作漫画。她并非科班出身,美术对她来说从来不是技艺,而是一种私密的语言——画画是她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是她用来安放内耗、疏解社交疲惫、处理自我怀疑的路径。她不靠画说理,而是用线条描绘难以说理的微小波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