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男性表现出的轻视行为往往与深层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象征秩序的认同冲突密切相关。
一、打压式言语:自卑的镜像投射
当男性频繁否定你的能力或贬低成就,如“你升职只是运气好""穿这件衣服真丑"等,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这类人往往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忽视或否定,形成了"根本性缺失",即支撑自我价值的缺失。
他们通过贬低他人来转移对自身无能的焦虑,如同撕毁孩子98分试卷的父亲——暴怒背后是对自我无价值的恐惧。
男性在象征秩序中本应通过"拥有权力"维持主体地位,但当现实能力不足以支撑这种幻想时,便会通过否定他人来伪造掌控感。
二、控制与物化:象征秩序的暴力维护
过度干涉穿着、社交或决策,如"别和闺蜜来往""你必须听我的"等,暴露出对符号界规则的畸形依赖。
这类男性潜意识里将女性视为"他者的他者",即被工具化,试图通过控制行为将对方锚定在次级的象征位置。
心理学家拉康指出,这种控制欲实质是对"女性享乐"的恐惧——他们无法处理伴侣的独立性对父权符号系统的冲击。
三、情感漠视:创伤的代际传递
当男性长期忽视你的情感需求,如,冷暴力、拒绝沟通等,可能源于代际传递的癔症结构。
如果其原生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母亲往往也是父权符号的共谋者。
这类男性既渴望母性关怀,又因恐惧被"阉割"而抗拒亲密。
他们的冷漠本质上是对母亲矛盾的移情:既想获得无条件的爱,又通过疏离重复童年被情感忽视的创伤体验。
四、角色固化:符号暴力的具象化
坚持"女人就该做家务""带好孩子就行"等观念,是对符号界性别角色的病理性强加。
这类男性将"父之名"的象征权威极端化,试图通过角色限定消除女性作为"本真存在"带来的认知焦虑。
正如拉康所说,他们无法接受女性既不完全服从本我、也不完全拒绝她的"部分例外"状态,这种认知裂缝外显为对传统性别分工的偏执坚守。
五、矛盾贬捧:精神操控的拓扑结构
部分男性会交替使用贬低和甜言蜜语,如,先打压后声称"只有我能包容你",这便构成了PUA的环结构。
通过制造情感纽结,即肯定-否定循环,他们让伴侣陷入"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三环相扣困境:
既渴望被认可的想象性满足,又因持续贬低而动摇象征性身份,最终在实在界的焦虑中彻底依赖操控者。
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主体对自身缺失的防御:或是通过贬低转移焦虑,即转移机制,或是通过控制维系虚假主体性,即投射机制。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被轻视者需要意识到:对方的攻击更多反映其内在冲突,而非你的真实价值。
正如拉康所言"欲望永远指向下一个能指",施压者的贬低本质是对自身欲望无休止转喻的逃避。
建立稳固的自我符号体系,如通过专业成长重塑主体认同,往往能瓦解这种病态的权力投射。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栏有疗愈创伤和人格成长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扰,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