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隍庙正殿大威灵祠。位于今复兴门内成方街的现存殿宇正是此殿,可惜长期被误认为后寝殿。

说起城隍,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上海城隍庙小吃。其实,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所谓城隍,“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早期特指没有水的城壕(有水的则叫“池”)。顾名思义,城隍即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属于道教系统,有府衙意味,而且分等级。尤其到了明代,城隍庙更是遍布各地,而且有了正式“编制”。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这位喜追古、好创制的太祖高皇帝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就意味着,这位城市保护神,绝无蝙蝠侠那样的侠客之风,而是城隍老爷的官样做派。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京师,自然各级城隍俱全,显赫的有六座,各有其辖区范围。京师配有都城隍庙,而且不止一处,内城的是都城隍庙,外城的则为后世流传的江南城隍庙。京师下辖两县,分别有宛平城隍庙和大兴城隍庙。这里的宛平并非今天卢沟桥附近的宛平城,而是北京顺天府的管辖县,辖中轴线以西至西郊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还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皇城宫城,皇城城隍庙为永佑庙,宫城城隍庙则在紫禁城西北角楼内侧。

都城隍庙位于今复兴门内成方街(实为城隍街)。元明两代,每月初一、十五和二十五三天,这里都会举办庙会。此外每年还有盛大的城隍巡游,据说五月初一这天,宛平县的城隍神会被抬到都城隍庙,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都城隍庙与宛平城隍庙的“神仙互动”,堪称京师一景。


都城隍庙山门


都城隍庙栅栏门


都城隍庙西配殿

而宛平城隍庙还有比巡游更火爆的场面,那就是每年灯节的烧火判儿。烧火判儿原本为明代宛平县署衙役敛财的节目,目的是向京西各煤窑勒索煤斤。据说,凡捐煤烧火判儿的买卖家,来年必定生意红火。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七,百姓们纷纷来看烧火判儿。只见城隍庙正院安放着一尊三四米高的泥塑空心“判官”,腹中用砖砌个大炉灶,在里面装上煤,生火后“判官”烧得浑身通红,眼鼻口耳、肚脐双乳都能喷出火焰。


宛平城隍庙烧火判儿。据说,凡捐煤烧火判儿的买卖家,来年必定生意红火。


宛平城隍庙的玻璃灯,画着各种戏曲、历史故事。

到了清初,因为八旗驻防在内城,内城民人陆续迁往外城,都城隍庙的民间社火受到影响,最终于康熙时转到外城,庙会和巡游在江南城隍庙落了脚。直到民国,江南城隍庙还有按季举行的两到三天的庙会,每年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日都会申报举行。据说这里也曾有烧火判儿,但庚子国变后就取消了。

江南城隍庙的正式门额是“京都城隍威灵公庙”,这倒是将内城都城隍庙明清两代的名称做了一个融合,“都城隍庙”加“大威灵祠”,变成了“京都城隍威灵公庙”。这其实是民间为了延续民俗传统而做的变通,因为朝廷每年对京都城隍的遣官祭祀还是在内城都城隍庙。这座外城都城隍庙之所以俗称江南城隍庙,是因为外城正是江南人士集中之地,它更多代表了江南民间自明代以来对南京都城隍的信仰。


中元节,江南城隍庙烧法船。

江南城隍庙前那段街,西连南横街,叫城隍庙街,后来称为南横东街的便是。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庙街,街北从东到西,有东岳天齐庙、江南城隍庙、三圣庵和三元庵,而且街东西各有一座砖牌楼,东牌楼内额为“表正天衢”,外额为“崇光帝里”,西牌楼内额为“泽比西成”,外额为“庙隆南界”,这应是和城隍庙相伴而生的东岳天齐庙的配套,同时也是整片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江南城隍庙东侧的东岳天齐庙


江南城隍庙前做买卖的。此庙已被迁建于黑窑厂胡同的三圣庵南侧。


东岳天齐庙前的砖牌楼门

时至今日,江南城隍庙被移建,而在金融街附近的高楼林立间,我们还能看到重修后的都城隍庙大殿。遗憾的是,大殿长期被错认为后寝殿,其实,对比老照片和航拍图可知,这座建筑正是当年都城隍庙的大殿——大威灵祠。


1959年航拍图里的都城隍庙正殿大威灵祠


都城隍庙正殿大威灵祠

此外,位于今东城区大兴胡同的大兴城隍庙,格局尚存,只是已成为民居。不过,稍加留意,还能看到山门两侧有名的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横批另有四字:“监观有赫”。


大兴县城隍庙布局图


大兴县城隍庙城隍

至于皇城的永佑庙和紫禁城的城隍庙,均建于雍正年间,是皇家对皇城宫禁意识的一种强化和宣告,它们和重重门禁、道道高墙是互为表里的。紫禁城城隍庙,如今是故宫学者们的办公研学之地。


紫禁城城隍庙位于西北角楼内侧

而永佑庙格局类似皇城内风云雷雨诸神庙,遗存不多。现自忠小学分校临街大门有云纹石拱券,应就是永佑庙山门旧物,您若立于府右街北口西,还能看到校内惊鸿一瞥的歇山顶大殿的身影。

文图| 李哲

编辑| 杨丽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