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南亚的局势有些紧张,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矛盾不断升级,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作为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印度、巴基斯坦自从独立以来,就一直冲突不断,还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那么,两国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矛盾,致使他们一直采取敌对的态度,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呢?
一、分道扬镳
在历史上,印度、巴基斯坦的关系非常密切,同处于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之下。后来,英国人来了,巴基斯坦、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由于两个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因此英印当局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果使得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不断。之后,印度大陆上出现了独立思潮,并在1885年组建了国民大会党。
最初的时候,国大党中既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他们都为实现印度的独立而努力。可是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原本加入国大党的真纳,因不同意甘地的不合作纲领,选择退出了国大党,并当选为“全印穆斯林联盟”的主席。在真纳的推动下,通过了《巴基斯坦决议》,主张在穆斯林聚居地区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二、印巴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无法继续维持,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反英起义。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只得派人与印度各派政治首领们进行谈判。然而,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矛盾很深,两派甚至发生了互相仇杀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于1947年2月改派蒙巴顿出任印度总督。
6月,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大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印度联邦以及王公土邦。两个月后,印、巴正式分治。后来,大多数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只有北部土邦克什米尔的归属未定,而这一地区的问题,直接导致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
三、走向战争
克什米尔地区的民族和宗教成分比较复杂,当地的平民百姓大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总人口的77%,可是上层的王公贵族大都属印度教,占总人口20%。印巴分治后,当地的大部分百姓希望加入巴基斯坦,可是上层王公却想维持独立地位。在巴基斯坦进军克什米尔后,当地王公逃到印度,并签订加入印度的书面文件。
之后,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两方各自控制了一部分的领土。此后,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双方一直保持着敌对的状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武装冲突,甚至是战争,比如1965年6月的第二次印巴战争、1971年11月的第三次印巴战争、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以及2019年的印巴武装冲突。
参考资料:《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