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克什米尔地区又紧张了起来。
大家都知道,自从有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俩国家以来,克什米尔就一直属于两国关系最敏感的地区,曾经爆发了多次战争,大小冲突更是不断。
虽然这个克什米尔问题源于印巴分治,但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在曾经的那段岁月中,类似的纠纷,其实并不止克什米尔这一块。
下面,咱们就简单捋一捋,当年英国人走的时候,都给南亚次大陆留下了些什么
印度或是巴基斯斯坦,其实都更像是个散装的国家。
古代的南亚次大陆,从未形成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片土地在数次的被征服过程中,陆续形成了160多个民族,并行着400多门语言,分归大小500多个土邦管辖。每个土邦,都有自己尊贵的“王室”。他们的世袭领导人,被称作“大君”。
即便是最接近于大一统的莫卧儿王朝时代,德里政权在那些土邦地区,仍旧缺乏实际执行力。
遍布南亚次大陆的各个土邦都拥有独立兵权、财权,虽然表面上号称效忠德里的莫卧儿皇帝,但事实上,几乎就是个独立王国的存在。
比如,莫卧儿王朝是突厥化的西征蒙古人后代,信仰伊斯兰教。根据伊斯兰教义,自杀是大忌。
所以,莫卧儿的好几个皇帝都曾经数次颁布法令,严禁“娑提”行为(烧死寡妇殉夫),还提倡寡妇再嫁。
然而,那些信仰印度教的土邦地区,依旧想怎么烧就怎么烧。
你看,这是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某城堡的大门口,300多年前,曼·辛格大君的妻妾们下火海给他殉葬前,各自在墙上留下的血色手印。
拉贾斯坦邦,可不是什么山高皇帝远的偏僻之地,它位于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属于首都德里的外围地区(下图红色位置)。
即便如此,当地土邦统治者居然都能带头无视德里政权的禁令。
反倒是进入英属印度时代后,印度才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
当然,英国殖民者做的,也并非是要“统一印度”,而是在统一管理各地土邦。
直到英国人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这才有了真正的“国家”概念和实体。
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南亚次大陆是先有一堆土邦,后有英属印度,再后来才有了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国家。
不过,需要划重点的是,当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分布着的562个土邦,而且全都是经过大英“严选”的——在对大英帝国忠诚的基础上,还故意让土邦之间和土邦内部保持着一定的信仰和利益分歧,以防止各土邦上下团结,形成合力。
这些土邦被英国人直接称为“不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
特别是四个地盘最大,最有钱的土邦——巴罗达、迈索尔、海德拉巴、克什米尔,它们的大君来伦敦时,都会享受21 响礼炮迎接的待遇,在礼宾和招待规格上,等同于欧洲君主。
到了后来的一战、二战,各土邦的大君们,都曾积极的站在了宗主一边,慷慨地出钱、出人、出力,发行战争债券,忠心程度,甚至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
所以,当年最舍不得英国人走的,或许正是上述土邦大君们。
毕竟,无论是印度的尼赫鲁还是巴基斯坦的真纳,他们主张建立的国家,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国,这些各自为政的封建土邦们,自然难以延续。
按照蒙巴顿法案,印巴实现分治时,对原英属印度各地的土邦采取了按宗教信仰允许各邦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措施。
对于那些互动合作的土邦大君,印度/巴基斯坦政府会给予大君家族一次性补偿,之后再以“年金”的形式,继续定期为他们发补贴,并承诺确保王室成员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这原本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多数土邦们眼瞅着大势已去,都纷纷表示要接受印度国大党政府或者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的“和平改造”。
但同时,也出现了三个“硬茬”——分别是朱纳加德、海德拉巴士、克什米尔。
西部的朱纳加德和南部海德拉巴士有80%的人属于印度教徒,但统治这里的却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大君。
北方的克什米尔正好相反。克什米尔的大君和上层统治者是印度教徒;而近八成的居民却信仰伊斯兰教,拥护穆斯林联盟;
这三个土邦大君虽然信仰不同,但最开始的诉求却很一致,试图自己建国,并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英联邦。
毕竟,他们作为少数群体,之所以能够长期统治多数群体,都离不开英国人的长期扶植。
更何况,印度土邦大君们对英国人,也是下了本儿的,真金白银的投了不少。
比如,二战时,海德拉巴大君为了支援英国,曾经慷慨地向英军提供了数艘海上舰船,并派出了两个空军中队。
(这位大君还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属于当年的风云人物)
怎么着,英国人也不会坐视不管吧?
没成想,英国方面心理素质极好,并没有那种“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概念,直接拒绝了三位大君的申请。
结果,最富庶的海德拉巴土邦大君干脆直接“造反”了。
1947年9月,他组织了包括空军在内的10万人规模的武装力量,宣布独立建国。
海德拉巴发生叛乱后,朱纳加德大君也随即宣布独立...然而,悲催的是,还没等着怎么出手,朱纳加德邦占绝对优势的印度教民众发动了暴乱,逼得穆斯林王公们迅速逃到了巴基斯坦。印度政府军顺势入驻,轻松接管了该土邦。
之后,印度政府军又南下去收拾海德拉巴邦。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海岸线也被封锁的海德拉巴独立武装,面对印度政府军的几十万大军,不到一个星期就垮了。
很明显,南亚次大陆最富有、最强大的土邦被刚刚成立的印度政府军轻松打垮,其政治意义远高于军事意义。
看到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叛乱的下场后,克什米尔土邦大君哈里·辛格(下图这位)迅速打消了独立念头。转而开始讨论,究竟是投印度,还是巴基斯坦。
从个人立场上来说,辛格大君和王室成员都是印度教徒,明显倾向于加入印度。
然而,克什米尔议会的议员中既有穆斯林也有印度教徒,他们为此吵个不停。
还没等议会讨论出什么结果,克什米尔多地出现了宗教仇杀并引起了大规模暴乱。
最开始时,穆斯林武装占了上风。克什米尔大君被吓坏了,向印度政府紧急求援。
印度政府这边自然是求之不得,马上派兵开进了克什米尔西部重镇——查谟。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正规部队也于同日进入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
自此,印巴两军正式开战。战火从1947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49年1月。 克什米尔大君辛格在战争中携家带口的逃到了印度,并永远定居在那里。
按照联合国规定,1949年1月1日,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则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1965年和1971年,双方又爆发了两次战争。印度进而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了如今的孟加拉国。
事实上,有关克什米尔问题,虽然宗教信仰是一大障碍,但其背后的原因,还是要复杂的多的多。
你看下图这位老头,他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的首席功臣,时任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绍。
萨姆·马内克绍被视为印度的民族英雄,有现代印度最伟大的将领之称。
但他是拜火教徒,并不信仰印度教。
很明显,从政府层面上看,关于克什米尔,可远不止是信什么神的问题了。
要知道,千百年来,除了英国人以外,印度大陆的征服者无一不是从克什米尔附近开伯尔山口杀入,搅动得印度大陆天翻地覆。
此外,印度试图搞定克什米尔,更是想封锁巴基斯坦和中国,把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中亚,实现印度海权陆权一把抓。
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它是更不可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主动做出任何让步。你就看地图,再退一步,那就直接退到首都伊斯兰堡去了。
况且,巴基斯坦也非常需要确保自己和中国接壤,以维持中巴经济走廊,让自己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重要陆上枢纽。
所以,你说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这克什米尔应该怎么分?
或许,有的时候,问题先不解决,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吧。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