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知经常说这么个段子:

月挣三千的在关心国家大事;月挣三万的在准备出国;月挣三十万的正在出国;月挣三百万的早已出国。



这些年,网上有个段子特火,说的是不同收入的人咋看国家大事:“月薪三千的兄弟,天天操心国家大事;月薪三万的哥们,琢磨着咋出国;月薪三十万的,路上呢;月薪三百万的大佬,早就环游世界了。”这话一出,网上那是炸开了锅。表面上看,这就是个乐子,拿不同收入的人开涮,但里头学问大了去了,社会现象、价值观,啥都有。
这段子为啥能火?因为它一针见血,把现代社会某些人的心思和行为模式给扒拉得明明白白。但话说回来,这看似逗乐的背后,藏着点小心机——好像关心国家大事就是低收入人群的专利,高收入的就成了不管家乡事、只顾自己的“逃跑大师”。这样一来,老百姓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怕是要凉凉,社会阶层之间的那道墙,也越来越厚了。说实话,月薪三千的朋友们,虽然钱包瘪了点,但人家心里装的可是整个国家的大事,这正是“小人物也有大情怀”嘛。他们没法直接跑去制定政策,但茶余饭后的聊天和思考,那可是社会舆论里的一股清流。反观一些高收入大佬,选择去国外享受生活,对国内的事儿爱答不理,这也不是说他们不爱国,主要是环境和选择的问题。咱们得理智点,不能因为个别崇洋媚外的例子,就把所有出国的人都给一棍子打死。
历史书上写着呢,不少海外留学的大佬回来给国家立了大功,钱学森、邓稼先这些科学家就是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咱们啥是真爱国。所以啊,咱们不能光看收入高低来判断谁爱国,也不能让那些乱七八糟的段子给带跑偏了。爱国这事儿,跟职位、钱包厚度没关系,古人都说了,“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份”。
现在信息满天飞,咱们得小心那些被资本操控的价值观,别被带歪了。咱们普通人,别老羡慕别人的“出国梦”,还是多关心关心咱自家的事儿,参与建设才是硬道理。只有当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们的国家才能真正牛起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