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带 孩子 参加同学的生日 party ,其中一个 家长聊起 自家 9 岁的男孩,很是犯愁。
好动、坐不住、写作业丢三落四、听话 左 耳朵进右耳朵 出……她一直以为这是男孩淘气的表现,直到 刷 社交平台 看到 多动症的自测表,一对照 ,发现 自家娃全中 , 内心凉了半截, 有一种孩子的人生从此就毁了的挫败感。
但同时,看到“ 结果 ”后,家长内心也“踏实”了些, 孩子的“问题”总算有了一个 “ 说法 ” 。
可这些 “ 说法 ”和 “问题” 就真的如实么?还是家长们 不小心 当了韭菜?
正文开始前提前预告一下:
如何给娃合理规划成长路径?
5月10日香港留学菁英汇
顶尖留学大佬,一站式补齐教育信息差
名额有限,点下方图片一键报名
为难的家长,“妖魔化”的治疗
作为家有俩娃的父母,我特别能理解家长们“看到孩子出问题就想要个说法”的心理需求。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上课坐不住,或者行为有点特别,就去医院要求评估,觉得“有个说法总比没有好”。尤其在高压的教育环境下,家长特别害怕孩子“落后”,一旦老师提到孩子可能有问题,他们更希望寻求诊断,图个心安。
但这种心态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理智和强大辨别能力, 就很容易被营销机构 模糊确诊 、 过度诊断, 最终孩子和家长沦为韭菜。
最典型的是, 网上充斥着的各种草台班子“诊断”和“自测”。
上课坐不住,容易走神,作业拖拉严重,丢三落四,读书跳行漏字、心不在焉、爱顶嘴、入睡困难、没耐性、喜欢发呆/坐不住、写字母b / d不分……只要中了多少条,你的孩子大概率是多动症/自闭症!
家长对照完自测表后,发现家里 的娃全中 、或者中了大部分,心里开始发慌。
一些家长还会带孩子进一步确诊,至少找专业人士进行行为干预和用药。
一些家长会病急乱投医。比如,让孩子喝大量中药。
比如,每日按命门穴。
也不能怪这些家长乱投医,因为西医既然治不了,那试试中医也无妨吧。
毕竟,西医现在连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多动症都没弄明白呢,中医已经找到病根儿了——肾亏。
(摘自多动症百度百科条目)
治疗方法也很明确:中药调理+针灸,配以穴位按摩。
我在社交平台上查了一下,父母们为了治疗孩子的问题,走过了西医、中医、感统、脑电、经颅磁、静灵、补剂各种套路。
我 不是否认 的确有孩子存在自闭、多动的问题。我只是不希望家长的爱子 心切被 一些草台班子和专业机构利用——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上,家长们能接受谋财、但受不了害命。
确诊儿童人数5年翻了数倍
其实,这些年来在美国,关于越来越多孩子被模糊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声音一直不断涌现。
前两天 ,我 看到一篇官方报道, CDC通过检查8岁儿童的健康和学校记录来估算自闭症的普遍程度, 估计 美国每31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 。
高赞的一条评论就是“严重怀疑这个数据。”
大家为什么怀疑?实在是这些年自闭症、多动症的增加率过于骇人。
这25年来,仅在美国,自闭症儿童的确诊数目如火箭蹿升 ,相较于25年前与如今的数据,确诊儿童数目翻了近5倍。
多动症儿童数目也日益增多。
在美国,年龄2到17岁之间的儿童中,超过610万(占该年龄阶段总人数的9.4%)被诊断患有多动症。其中, 大约四分之三被诊断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接受药物、治疗或两者结合。
不少 人质疑确诊人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 对 自闭症、多动症 的 诊断方式有所怀疑。 这类疾病 大多依赖对孩子行为的主观观察,没有客观的生物学检测 (比如检验血液、筛查基因) 。
而且 已有专业的权威统计证实: 多动症诊断率的上升可能与疾病定义的扩展有关, 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多动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被过度诊断,特别是对于症状较轻的个体 。 这种扩展背后可能有制药公司的影子 (来源: 2021 PMC - Overdiagnosis of ADH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孩子是真病了、还是相关利益链的勾结?
先说一个让人震惊的数字: 2023年全球 多动症 药物市场规模已达约143亿美元,预计2024年增长至150亿美元 。
在美国, 多动症 的治疗通常包括行为疗法和药物, 而根据 CDC的数据显示,78 % 的 多动症 儿童至少有一种共病,比如抑郁或自闭症,而这些孩子往往会被推荐用药。
其中,治疗多动症的 刺激类药物占据市场70%以上份额,因其见效快且疗效明确,成为厂商重点推广对象 。
这意味着,制药公司和医疗机构有巨大的经济动力去推动更多孩子被诊断和治疗。
一些药厂会资助医疗项目,或通过营销影响医生,让他们更倾向于给孩子开药。 这种利益驱动可能让一些原本不需要治疗的孩子被贴上标签,开始漫长的药物治疗之路。
在Reddit上,有一个「 do you believe that ADHD is over diagnosed in children? 」的帖子,讨论自家娃被过度诊断为多动症的案例,我看到一些诊断过程草率的触目惊心。
一位家长的孩子在一年级时表现出阅读困难,老师怀疑他可能有阅读障碍。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强,喜欢上课,但阅读和写作很吃力。二年级时,家长带他去做学习障碍评估。第一位医生认为孩子因写作测试时坐立不安,确诊为多动症,并建议立即服药。
但家长认为孩子注意力并无问题,只是因无法表达心中所想而感到挫败,才放弃尝试,因此质疑医生的判断。
家长随后带孩子去看第二位医生,进行全面测试后确诊为阅读障碍。医生提供了无需药物的帮助策略和建议,家长还找来擅长辅导阅读障碍儿童的导师,长期与老师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
经过多年努力孩子如今成了爱读书的小书虫。家长庆幸当初没有轻易让孩子服药,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也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另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小学时,老师怀疑他有多动症,妈妈带他去看医生。医生没做深入检查就开了药。 孩子不愿吃药, 但妈妈坚持让他服 用 。
服药后,他常感到心跳加速、头晕,频繁去校医室。护士和医生发现这些症状出现在服药后,做了多次血检和心电图。一位医生询问后得知他在服药,立即建议停药。
这位网友说 自己 即使有多动症也是 轻微 级别的,他 停药后只是完成作业慢一些,成绩并不差。 很多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和学习问题 并不 应该通过 用药解决。
在 没有客观的生物学检测 下,孩子是真“病了”还是成为赚取利润的棋子,很难说得清。
除了药厂和医疗相关机构因为利益驱使,导致确诊人数增加外 , 自闭症、多动症 确诊 后获得的学术特权也成为背后推手。
确诊后,获得的学术特权
在 美国 华人圈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自闭症在《一个都不能落下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出台后,迅速发展成了医疗产业中的一个新兴分支,蓬勃兴旺——据说在加州,每八个男孩中就有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
该法案原本的初衷是 对 那些有学习障碍或特殊需求的孩子 更加关注,让他们 能跟上课业、 不被学业所累。
但这也出现了让一些机构和家长 “钻空子”的现象 。 最明显的好处是:诊断可以带来“学术特权”。
在美国,有些高中生靠“演”出多动症症状换取 多动症 诊断,目的很明确——为了在SAT考试中争取额外时间。
这种“走捷径”的操作,早在多年前就不是新鲜事了。直到2019年震惊全球的美国大学招生舞弊案曝光,公众才真正看清这个“秘密通道”的运作方式和标价体系。
FBI的调查显示,一些高收入家庭通过伪造学习障碍诊断,为孩子争取考试“特权”:延时、换考点,甚至有“内部人”协助作弊。
舞弊案的 主谋辛格亲口表示,他可以安排心理专家出具诊断报告,确保学生获得100%延时考试的资格, 再送到他 “ 控制 ” 的考点完成考试 , 确保 拿到理想分数 。 整套服务标价7.5万美元。
据ACT报告,早在2017届就有超10.2万名考生获得延时考试资格,占比达5%。有的延长时间50%,有的甚至分几天考完。
而这些“被确诊”的孩子,除了考试有便利,平时作业能减量,上课迟到早退也能通融,甚至有家长要求老师“照顾下分数”。
一纸诊断,成了一张隐形的通行证。
正如一位网友评价的:在美国有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的人属于“特权阶层”。
很多 富裕 的 家庭 , 早就搞 清楚了 游戏规则 、以及这场游戏能带来的好处。
确诊还是漠视?家长应该“既不要、也不要”
当然,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目前并没有确诊后能获得的“学术特权”。这也让很多家长的态度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盲目地追求确诊,要么漠视孩子的问题,选择逃避治疗。
父母得在这两者间找平衡,既别被无良机构 “ 割韭菜 ” ,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 也别因为害怕而拖延,错过早期干预的黄金期。
首先,家长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多动症、自闭症等相关知识,了解它们的症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只有这样,在面对医生时,才能心里有底,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切记不要被那些广告宣传、低价服务或自测问卷所吸引。真正的专业医生应该是能够耐心解答疑问,并且清楚地解释诊断和治疗过程的。
其次,面对权威机构时,父母也不应盲目相信某一位专家或机构的诊断结果。多个专业意见总是比单一意见更为可靠。
社交平台上,有父母因为孩子是三语家庭,语言发展不如预期,自己前后跑过六家医院,其中三家医院确诊孩子是自闭症、另外三家 认为 是语言发育迟缓的经历。
最后,随着孩子年纪渐长,才发现孩子是个正常的小孩,之前 的 自闭症大概率是被误诊了。
(小红书 @夢夢)
即使跑那么多家,都会出现 误诊 的情况,所以 更不要仅凭 单 一 的 诊断 就确诊 。 多跑几家医院,通过儿科医生、儿童心理专家等多个专业人士的交叉评估,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涉及药物治疗时,家长一定要 和医生讨论清楚,了解药物的作用、可能的副作用,并定期跟踪药物效果的变化。
药物治疗应当与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等其他干预手段相结合,而不是单纯依赖药物。
最后,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 “ 我的孩子没问题 ” ,或者担心孩子被贴上标签,于是选择拖延治疗。
前段时间,有一条#30多岁女子确诊成人多动症#的 热搜 引起 了不少人共鸣: 原来从小到大的 那些“问题”,不是自己的“毛病”,而是自己的疾病。如果能早点得到确认,自己也不会从小到大受指责和自责。
如果真发现孩子存在问题,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及时的治疗和支持不仅能帮助孩子改善症状,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潜在问题加重。
家长 要坚信, 确诊后的那些 “ 标签 ” 不是樊笼、不是有色眼镜、更不是定义孩子的终点,而是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成长的起点。
Readfirst
正在国际教育路上的家庭何去何从?如何规划才能跳出“名校陷阱”,真正从本质上帮到孩子?
5月10日周六,美本留学盛典香港站,顶流业内大咖面对面分享一手美国本科留学资讯,本次我们会聚焦于2025美本招生趋势变化,2026申请季英美招生风向;文理科&交叉学科的申请;普娃的申请策略和建议;留在香港还是去读美高等等话题,有需要的家长及时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