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李奶奶今天看起来有些不开心,一问原因才知道,原来是醋坛子打翻了。

李奶奶说:“自己每天辛苦带孩子,对孩子好到没边,可孩子妈妈下班一回来,一把就扑到妈妈怀里,自己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甚至还有几分被嫌弃的意思。”

我听完忍不住笑了。

这老人可爱起来,还真像个孩子。

难怪总有人说“还老还童”呢。


看到这里,让我们不由得心生疑惑“在孩子心里,最爱的是谁?亲人的‘排序’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孩子心里到底和谁最亲?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不像大人那样心里有那么多小算盘,在他们眼里“谁对我好”就和谁亲

也就是说,当下谁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会靠向哪一方。

就像我天天带孩子,吃喝拉撒都是我在管,平时上个厕所的功夫,孩子都要守在厕所门口,寸步不离。

可是假期去爷爷奶奶家,大半天见不着我,也不找了,整天就是粘着爷爷奶奶,亲亲热热的不得了。

一开始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后来仔细一琢磨才明白:孩子并不是偏爱谁,他们只能用行动告诉我们,这会儿我最需要什么,谁能给我就找谁。

比如这会儿,爷爷奶奶能陪玩,就跟爷爷奶奶好,姥姥姥爷给买玩具,就跟姥姥姥爷好,爸爸手里有好吃的,就找爸爸,妈妈能保护我,就跟妈妈好......

这样看来,孩子是不是一个小人精儿。

所以,“争宠”没有意义,在孩子心里,和谁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阶段性的。

有时被需要,有时又被放在一旁,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爱你。


二、在孩子心里,亲人的排序是会变的

我们常常会为孩子突然的“偏爱”患得患失,却忘了,孩子心里的依恋是靠长时间的情感积累构建起来的。

谁一直在,谁肯花时间陪孩子,孩子心里就一直有你的位置。

0-3岁黏人期,高质量的陪伴,才能拉近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比如妈妈下班,放下手机,专心陪孩子玩搭积木、过家家、躲猫猫等15分钟,就能建立安全感依恋

5-12岁慕强期,谁最实用就和谁亲。进入小社会后,孩子也开始有了攀比心,谁能给他挣足面子,心里的位置,谁就往前排。

比如学校有一个比赛,妈妈手工做的好看,孩子就找妈妈。下次孩子遇到难题,爸爸能帮他搞定作业,爸爸的地位就提升了。

总之,这个阶段,孩子“最爱”的位置不会以亲亲抱抱为标准,而是实打实地“有用”为标准。

青春期“死党”才是亲兄弟。

所以,不必为一时不被需要,而吃醋,也不必争那个“第一”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你一直都在。

你对孩子的爱,若是在孩子心里扎了根,孩子永远都会记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