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端的桥头牌,“胜利桥”三个字已模糊不清。
50年前, 1975年8月1日,胜利桥 建成通车。半个世纪里, 胜利桥不但是一个主要交通枢纽及中转站,更是承载了无数人太多美好的回忆。虽然它的作用已逐渐减弱,但并不妨碍在市民心中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新建成不久的胜利桥(逄淑才收藏)
上世纪60年代前,出入青岛市最早的一条路,也是最长的一条路,就是四方北岭至流亭的四流路。
一直到50年代,二航校与沧口飞机场还是相连的,从华新纱厂(青岛国棉九厂)大门口到胜利桥(那时还没建胜利桥,车辆要走下面的漫水桥通过)是无法直行的,需要绕道四流中支路。
60年代初期,为方便群众让路于民,军地两方决定在此开辟一条通道,将沧口飞机场与二航校两边分开。自此,四流中路沧口飞机场一段,车辆行人得以便捷直行,自此,也有了二航校的大红墙。
建于德占时期的盐滩桥
未建胜利桥之前,横跨于李村河上的桥是盐滩桥,盐滩桥为始建于德占时期的石板漫水桥。因桥南是盐滩村,所以叫盐滩桥。桥南一带的居民一般称为北大河、北大桥,桥北一带的人们则称为南大河、南大桥。盐滩桥长255米,连同过水路面共304米,净宽8米,人车混行,是解放前贯穿青岛南北唯一的交通要道。
由于长年失修,盐滩桥往来车辆不断轧压及大雨冲击,桥面条石损坏较多,造成车辆通行受阻。在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抗战胜利后以及建国后,历经多次大修,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盐滩桥地处李村河入海口,汛期雨水、海潮经常漫过桥面,使大量上班族被阻在桥两侧,尤其是桥两岸有着十多家大型工厂,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造成了混乱。60年代,22路公交车还曾在此发生过翻车入河的事故,甚至造成个别不顾危险强制过河的市民被水冲走的悲剧。
雨后的桥下时常被淹没,造成通行不便。(王挺摄影)
为改善该交通条件,60年代初就曾有计划在此处建造一座高桥,但因文革的影响未能实现。直到1973年8月,人们期盼的大桥终于开始动工。
市民马希业介绍说,他的父亲马洪进,是当年青岛城建局工程队的一个瓦工施工班长,他的一生带领他的班组一共建造了三座桥。第一座是60年左右建的郑州路小白干路桥,第二座是文革期间改造的新天桥跃进桥,第三座桥就是胜利桥,是在漫水桥旁边建设的。父亲是城建局工程队的元老,没文化但是技术全面,木工、瓦工、石匠等样样精通,1953年就以技术全面当上瓦工班长,为新青岛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者。
1975年8月1日,胜利桥建成通车(张秉山摄影)
1975年8月1日,一座430米长的双曲拱桥建成通车,取时代之名称定名“胜利桥”,当天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青岛革委会在胜利桥举行祝捷大会。同时,漫水桥也进行了拓宽,桥面重新用混凝土铺面,与胜利桥同时竣工、共存使用。
胜利桥为钢筋混凝土多跨径空腹式双曲拱桥,主桥14孔,每孔净跨18米,主桥长280.8米,桥面净宽21米。胜利桥建成后,极大的提高了四流路的通行能力,也成为当时青岛市区内最大的桥梁。
胜利桥的建设和通车,在当年绝对是件大事,至今很多老青岛仍记忆犹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胜利桥
牛毛山人:
当年建胜利桥时,发动了周围群众砸石子,并自己用小推车送到工地,当然,全是无私的!十几岁的我和弟弟妹妹就砸了不少,并送去工地,现在我们也白发老人了。
隔壁老王:
那天上午9点胜利桥通车,当时观众人山人海,记得是10辆新式的公交车 ,每辆车前挂着毛主席像,在播放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歌曲中通过的胜利桥。
振华号:
胜利桥通车时,单位出车游行庆祝,当时我还乘车敲锣打鼓欢庆,那是真的高兴,再也不怕下雨过不去了。
彩虹:
胜利桥通车那天,12岁的我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通车剪彩活动。公交公司进了一批新式公交车(大通道)参加了此仪式,车上披红挂彩缓缓通过。
玄秋:
记的胜利桥通车典礼,人山人海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人们载歌载舞非常壮观热闹。旧桥也记忆犹新,时代的变迁,旧貌早己烟飞灰灭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周遵铭:
胜利桥有很多的回忆,交通繁忙,人来人往、赶车转车是胜利桥特有的一道景观。胜利桥通车典礼前一晚上,我们同事几个人在桥上散步,仰望星空,很值得回忆。
渔歌:
胜利桥建成通车的时候,我们振华路小学的同学们由学校组织一块到桥上当啦啦队,桥上浩浩荡荡的人,可热闹了,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1985年,胜利桥北端夜景(网友“蓝色大海”提供)
白昱:
小时候每次往返姥姥家的7路倒30路或5路必经之路。每次快到胜利桥的时候,妈妈总会让我数两边桥上的路灯,一个灯~两个灯~却总也数不对~
J:
每次路过胜利桥,一路都要数数鸟窝,总是数不清。这就是上学路上最大的乐趣。
沧海一粟:
以前每天下班与同事都要经过胜利桥的楼梯走到桥下去座22路公交車。在下桥楼梯时同事们风趣的说下飞机啦
拾柒:
看到胜利桥的那个桥,就想起来小的时候老师要求写一篇作文“桥”,于是我与同学就步行从家走到了胜利桥,当初不知道桥身多长,我们就一直用脚丈量约多少多少步 从桥头走到桥尾才发现桥的旁边立着石碑,上边儿写着这个桥的详细介绍~
2010年,胜利桥桥头碑,此为2001年翻建后的新碑。(华龙提供)
北岭往下,一直到胜利桥,从一开始的沧口区,变成四方区,又变成市北区。
2010年,胜利桥界碑(华龙摄影)
如今,位于南端的区界碑石,北端的李沧区界碑石已在大桥护栏之外的不显眼之处了。
1994年区划调整后,胜利桥以南成了四方区,以北成了李沧区,这里是两区的分界线,河两岸分别设置是两块界碑,分指四方和李沧。2012年,四方区建置撤消,这里又成了市北区与李沧区的交界。
2001年胜利桥再次翻修时,被弃置的初建时的桥头碑。
2001年胜利桥翻新重建,成了3柱9排的现代化大桥,修桥期间,盐滩桥又发挥了作用。2001年12月20日,胜利桥新桥建成通车。桥梁全长286米,宽20米,面积5720平方米。
如今,河道内的两座雕龙石刻。
有读者留言说起,当年建桥的时候压住了龙头,2001年胜利桥拆除翻建时,青岛连着下了很多天大暴雨,非常罕见,后来听一些老人说,是胜利桥拆了,那条龙出来了,才下的大暴雨,挺神奇的,权且当个传说故事听吧,不过现在的大桥下,河道内两座雕龙石刻,也很有意思,让人不由得去浮想联翩~
孙超爱哼哼:
胜利桥,只要下大雨,下面的小桥就发河水,不知道冲了多少人,我有一年也差一点~
宝少爷:
那时候每个星期六从威海路坐30到终点 胜利 桥,然后 倒车22路去板桥坊姥爷家,看到 胜利 桥, 满满的回忆啊,时间都去哪了~
红领巾:
初中时骑自行车从胜利桥桥下穿过去二航校看飞机,全是回忆啊!
阿碧:
姥姥家在胜利桥住了12年,胜利桥也是我童年记忆里的一部分。
2010年的胜利桥(华龙提供)
桥上开始建设高架
随着交通车辆的激增,作为南北交通咽喉的胜利桥,再一次成为了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青岛市借助于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在原胜利桥东漫水桥址上重新建成了比原来胜利桥又高又宽的跨线桥。
胜利桥上建起了跨海大桥高架路
跨线桥的通车,彻底改变了老城区南北交通不畅现象,而与其平行的原胜利桥就成为了专门为跨海大桥上下桥的专用通道了。
胜利桥公交站,坐车的、换乘的,人总是那么多。(刘嘉磊提供)
作为很多青岛人来说,尤其是老沧口的人们, 胜利 桥 是他们抹不掉的记忆。当年,这里不仅有着交通转换的枢纽,有着化工学院的莘莘学子,有着造纸厂、化纤厂、汽轮机厂、化工厂等大企业,以及几家厂子里流出的废水所发出的刺鼻味道......
上世纪80年代的胜利桥(逄淑才收藏)
光新:
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几十年在沧口来来往往,从不了解到一步步的熟悉,从陌生到现在的留恋怀念,沧口已成为我一辈子也难以忘却的记忆。几十年来见证了沧口的巨变,营子村、国棉四厂、五厂、六厂、七厂、八厂、九厂相继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当年纺织业的辉煌也已成为历史,不由的使人感慨万千。经历了胜利桥从漫水桥到现在的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几座桥,夏天每次下大雨,车辆无法通过漫水桥,就得绕道小白干路,有些人扶着栏杆涉水通过漫水桥,旁边还有不少人用渔网或网兜在捕鱼......
张继发:
以前青岛两座交通咽喉漫水桥,一座盐滩北桥,一座流亭漫水桥,每到夏季暴雨季节,这两座桥进出青岛的交通都中断,严重影响青岛交通运输和上班职工按时上下班,制约了青岛交通的瓶颈。如今流亭高架立交,胜利桥与跨海大桥高架立交,今非昔比,畅通无阻,胜利桥在不断胜利前进!
时光荏苒,虽几经改变,但这座城市的人们已深深地记住了它,胜利桥这个名字,今年恰 已是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承载了来往于大桥南北两端无数人的记忆。
2010年的胜利桥(华龙提供)
关于胜利桥,你们还有哪些难忘的故事与回忆呢?欢迎文末下方留言~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