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8个多小时,东湖社区居民林丹文终于在假期高峰期回到老家。“每次返乡,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新变化。”林丹文常年工作、生活在东莞,只有假期才能回家探亲。这个“五一”假期,她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村口新修好的沥青路,道路两侧明亮的路灯,为归乡游子照亮回家的路。

东湖社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度不减,东湖社区从传统印象中的“灰头土脸”,变成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来到菊园赏菊花,走进广场感受烟火气,在村里咖啡店喝咖啡……随处可见一幅幅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这种变化得益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这座拥有800年历史的侨乡,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保育、侨力赋能等抓手,在留住乡愁中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侨、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广东省首批“美丽侨村”的典范。


实行“侨房管家”,侨房焕发新活力

在林丹文眼中,老家“又新又旧”。“建筑材料是新的,但是整体样貌又是我们这辈人小时候的模样。”走进东湖社区,一座座传统古建筑中夹着古祠堂、古私塾、古驿道,古村一侧环绕着一栋栋新建的商品楼和村民自建小洋房,传统与现代气息在这里相互交融。


作为知名侨乡,东湖社区现有旅外乡亲1.3万余人,几乎“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早期“过番”的华侨,在致富的同时不忘故土乡情,他们陆续在故乡筑基建房,留下了一幢幢东湖侨房。近年来东湖社区通过“侨房管家”管理模式,依法对侨房进行保育活化和运营管理。社区内多家有代表性的侨房纳入了“侨房管家”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去年,曾被作为社区粮食仓库的侨房吸引了青年创业团队入驻,成为包含咖啡、展览等为一体的艺术商业空间,并取名“米仓门市部”。“卓厝巷17号”转型为华侨驿站,成为侨胞联络乡情的纽带……“新”实践与“老”侨宅,碰撞出濠江侨乡的侨爱侨情。

近年来,东湖社区投入资金对巷道进行铺装、绿化,并串联古寨门、古祠堂、水体池塘等元素,打造了2公里侨乡游览线路。自2021年举办首届“东湖菊花节”以来,以菊花为主题的观光体验休闲旅游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升级。


“我老公也觉得这些年东湖变化好大,而且停车也方便,各种基础配套都上来了。”林丹文发现,社区戏台附近打造了华侨记忆广场、海员俱乐部、华侨大礼堂、美食实训基地等新场景,听着老公对自己老家变化的夸赞,她心里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的情绪。每次返乡,林丹文也会带着女儿逛逛菊园,去舅舅在村里开的咖啡店坐坐,告诉她这是“妈妈的家乡”。

环境美、道路通,居民安居乐业

漫步在社区内园林式水街带状长廊上,沿街商铺开门迎客,市井气息浓厚。经过一家名为“远方特产”的店铺时,东湖居民李志鹏热情地招呼记者品尝菊花茶水。“这是我们东湖的特产菊花,您可以试一试。”记者看到,店铺外贴有“便民服务 免费茶水”的牌子,还摆放着一些菊花产品和潮汕特产。


“免费的茶水一来为东湖的游客提供便利,二来也为家乡宣传东湖的特色。”交流中记者获悉,特产店主要由李志鹏的父母经营,李志鹏是一名城市导游,假期才有时间回到东湖。一回来,他便会帮着打理店铺。

“您现在看到的这个亲水长廊,在以前可以不是这样的。”李志鹏热心地给记者介绍,4年前,眼前的景观水廊还是一个1.3公里长的排水沟渠,渠上搭建了60间临时商铺,让周边道路一度成为交通堵塞、环境卫生恶劣的顽疾之地。

得益于侨胞捐资,“东湖大坑”经过精心的规划和改造,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清澈的景观水廊,是社区群众休闲和外来游客参观的重要打卡景点。导游的职业身份,让李志鹏更敏感地嗅到了乡村文旅的商机。2023年,和家里人商量后,李志鹏将家里一楼的铺面装修改造为“远方特产”店,主要销售东湖的特产。


“店铺取名‘远方’,希望我能走向远方,看到更美的风景,也希望东湖在外的游子记得远方的家乡。”李志鹏坦言,虽然现阶段小店生意平平淡淡,但他和家人会一直坚持。“一方面让我的父母有生活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游客和游子提供一些购买东湖特产的渠道。”


近年来,东湖“乡村游”热度逐渐攀升,从“有颜值”逐渐到“有品质”。李志鹏曾在官方举行的文旅培训中,看到自己的家乡东湖“榜上有名”,这让他非常欣喜。

事实上,东湖社区“环境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长达4年多的全面整治,如今东湖社区入选3A级旅游景区,还被列入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文旅配套能够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打卡旅游。”李志鹏期待下一次返乡,会有更多惊喜。

信息来源:南方+ 记者:余丹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关注濠江宣传

了解濠江,爱上濠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