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一年的精心筹备,4月25日这一天,承载着多方期望的“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在云南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
原来,这所科技小院由拼多多支持,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建设而成。
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身上背负着很多第一次尝试,它是全国第一个聚焦“数字商业+新农人培养”的科技小院,也是拼多多近期推出的“千亿扶持”计划在支持科技小院发展方面收获的首个成果。
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举行。刘长白丨摄
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构建起“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农业生产服务过程中,科技小院密切关注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研讨与协作,积极探寻解决方案。其致力于凭借“学研商”协同创新模式,培育高质量的兴农人才。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科技小院已成功落地1个养分智慧管控平台项目,助力开展7个农业高质量科研课题并协助20多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实现“触网”销售,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它还是“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重要活动基地与根据地,在促进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项目揭牌仪式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指出,拼多多作为支持科技小院发展的社会商业力量,正推动科技小院的工作重心从农业生产端向销售端延伸。其目标在于帮助小院的优质农产品打开一条成熟的销售渠道。
在张福锁眼中,与其他全国众多科技小院相比,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具有独特性。它契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目标,能够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在推动农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拼多多在最初成立时便是依靠农产品起家,在其近期推出的“千亿扶持”计划中,也是特别落地了首批助商惠农的举措。其中,“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正式启动,依托平台的数字化优势,聚焦地方特色资源,通过挖掘乡土产品潜力、强化地域特色属性、扩大产业规模,推动农产品上行。从而做到立足“土”,体现“特”,做大“产”。
在农业科研方面,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将持续支持科技小院建设。后续,该计划将围绕农业科研创新、技术成果推广等方向发力,致力于培育兼具科研能力、技术推广经验及互联网营销技能的复合型“兴农人才”。
智慧管控为先,打造“农业版12306”
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农业产区,孕育了祥云脐橙、宾川柑橘、弥渡葡萄、剑川苹果、漾濞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由于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科技小院师生在古生片区开展调研时发现,这里的旱作农田主要种植鲜食玉米、莴笋和马铃薯等作物,生产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然而,当前的生产过程存在施肥量失衡、田间管理粗放、施肥方案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也都偏低。这些因素导致雨季期间旱地养分流失严重,对洱海水质保护造成了潜在威胁。
为破解这些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难题,在拼多多的支持下,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及农户,构建了一套“实名制购肥、定点配送、精准施肥、全程监管”一体化的养分智慧管控体系。这个体系依托数字化技术,帮助引导农户科学施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截至目前,这套管控体系已在古生片区南庄启动试点,覆盖面积达100亩,涉及40余个田块、20余户农户。
在揭牌仪式现场,科技小院学生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养分智慧管控体系的运作模式。数字化平台可实时呈现农户地块位置、种植作物、施肥时间、年施肥量、土地营养吸收情况等信息。当农户完成线上购肥订单后,系统将自动匹配就近储肥站点,将肥料配送上门服务。
科技小院学生向与会嘉宾演示养分智慧管控体系运行模式。刘长白丨摄
50岁的农户李冲,一直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和魄力。2023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南庄推广鲜食玉米种植技术时,他也是冲在前面率先响应,积极采纳科技小院师生的建议,将家中几十亩耕地改用绿色有机肥。
如今,他又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早用上养分智慧管控体系。谈及使用体验,他表示:“以前我们施肥都是凭经验,多了担心烧苗,少了担心产量不行。现在有了这个平台,下单很方便,30分钟就能送货上门,非常省心。”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金可默介绍称,这套体系操作便捷,就像“农业版12306”。通过数字化手段,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农户地块作物需求与土壤养分状况,据此制定并实施精准施肥方案。该体系通过科学调控施肥量,可显著降低农田养分流失,预计试点区域排入洱海的氮磷量将减少超30%,对遏制农业面源污染、缓解洱海生态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从“种得好”到“赚得多”少不了农业复合型人才
实际上,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让作物“种得好”,农民还要“赚得多”,生态才能“保得住”。这就需要让当地农业“接上网”,把产品通过网络卖到更大的市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支持。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拼多多联合推出“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双方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为依托,打造农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杨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学习工作的三年时间,颠覆了杨静的人生规划。
初入小院时,性格内向的杨静承担起入户调研当地种植情况的任务。面对农户的陌生与防备,她在逐户走访中屡遭拒绝,甚至被直接请出家门。彼时的杨静一度困惑,明明是帮助农户增产增效的好事,为何会引发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
随着与农户接触变多、关系熟络,杨静逐渐理解其中缘由——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农户往往需要看到切实的收益转化,才会真正建立信任并配合。同时,这段经历也让她坚定了工作方向,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实现农田增产,更要切实帮助农户增加收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完成学业后,杨静主动放弃了云南一地级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机会,选择重返古生村创业。她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为阵地,积极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升级工作。随着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成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主要活动基地,杨静的工作经历为协作网的拓展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2023年9月,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拼多多支持举办了一场特别直播节目。杨静精心筛选了来自9个科技小院的22款特色农产品进入直播间,销量表现超出预期。其中,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的冷笋上线后迅速售罄,广西北海海岸带生态农业科技小院的虾干经过两次补货仍供不应求。杨静认为,拼多多为当地的农产品提供了一条销售渠道。“科技小院的农产品质量都很好,以前苦于没有成熟的销路,现在有了拼多多支持,不仅打开了销路,更提升了品牌效益。”她说。
通过参与直播销售,杨静直观感受到来自电商平台强大的市场需求,并决定在拼多多等线上渠道开设店铺。到目前,她已经在网店完成了超100个SKU的上线工作,产品来自全国20余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在后续完善好产品矩阵和物流合作后,店铺就可以正式营业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学生到科技小院工作者,再转型为创业者,杨静的职业发展发生了三次重要转变。谈及当下的工作状态,她表示:“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思维眼界都在拓宽,看到农户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卖到更远的地方很高兴。”
数据显示,自2009年创立至今,科技小院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超过1800个,覆盖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指出,若将每个科技小院比作星星之火,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便成为形成燎原之势的关键助力。
侯凯笛进一步表示,依托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平台将持续拓展支持范围,覆盖更多的好产品、好商家、好技术,致力于构建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让农户、消费者、商户都能共享产业链增值带来的红利。
随着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融合,在拼多多的资源支持与平台赋能下,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正搭建起连接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的桥梁。从精准施肥的智慧管控体系,到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新通路;从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培育,到产业链价值的挖掘,这座小院不仅承载着科技兴农的实践探索,更寄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