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紫禁城的气氛愈发凝重压抑,仿佛被一层阴霾长久笼罩。
光绪帝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便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台,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成了他的金丝牢笼。他空有满腔抱负,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改革计划被无情碾碎,国家在守旧势力的掌控下继续沉沦。
慈禧太后虽已步入暮年,可对权力的掌控欲却丝毫不减。
01 紫禁城的阴谋
她卧病在床,却依旧紧紧攥着朝廷的权柄,每一道旨意的发出,都彰显着她不容置疑的权威。
然而,在这病榻之上,她心中却酝酿着一个更加阴鸷的计划。光绪帝正值壮年,一旦自己撒手人寰,以光绪帝对戊戌变法的执着,必然会重新掌权,到那时,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守旧局面将被彻底打破,自己的身后事恐怕也会被清算。
这种担忧如同一颗毒瘤,在慈禧太后心中疯狂生长。
1908 年 11 月初,光绪帝的身体状况本就不佳,却在短短几天内急剧恶化。
太医院的太医们频繁出入瀛台,个个神色匆匆,眉头紧锁。他们开出的药方换了一服又一服,可光绪帝的病情却毫无起色,反而愈发沉重。光绪帝时常在病榻上痛哭呻吟,形容日渐憔悴,气息也越来越微弱。
宫廷内外开始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有人说光绪帝是被人暗中下毒,也有人说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
但在慈禧太后的威严之下,众人都只是私下里小声议论,不敢公开谈论此事。然而,这些流言蜚语还是渐渐传到了宫外,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警觉和担忧。
11 月 14 日,这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瀛台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光绪帝在极度痛苦中挣扎着,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甘与绝望。而此时,慈禧太后宫中的太监李莲英,正鬼鬼祟祟地拿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匆匆走向瀛台。小盒子里,装着的正是致命的砒霜。
李莲英来到光绪帝的寝宫,满脸假笑地走到光绪帝床边。
光绪帝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厌恶,但此时的他已无力反抗。李莲英在光绪帝的药碗中,偷偷撒入了砒霜,然后扶起光绪帝,强行让他喝下了这碗毒药。
光绪帝刚喝下不久,便感觉到一阵剧痛从腹中传来,他开始剧烈地呕吐,身体不断抽搐。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怒视着李莲英,想要质问,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
在痛苦的折磨中,光绪帝的生命逐渐消逝。当天傍晚,年仅 38 岁的光绪帝驾崩于瀛台涵元殿。
而此时,慈禧太后宫中却异常平静,仿佛这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
02背后的阴谋
光绪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
然而,慈禧太后却表现得异常镇定。她迅速颁布懿旨,宣布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接入宫中,立为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她似乎早已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光绪帝的死,只不过是她权力布局中的一步棋。
在一些重要宫廷仪式上,光绪帝也表现出对慈禧的尊崇,慈禧对光绪帝的表现也曾予以肯定,二人相处还算融洽。
例如在宫廷庆典等场合,光绪帝会恭敬地陪伴在慈禧身边,依照礼仪行事,彼时宫廷中也呈现出表面上的和谐景象。
不过随着光绪帝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抱负,特别是戊戌变法期间,因改革触及慈禧集团利益,双方矛盾爆发,关系急转直下,往昔的和睦一去不复返 。
在权力的驱使下,这对曾经的“母子”终于走到刀剑相见。
那为何慈禧临死前一定要先杀死光绪呢?
第一,是慈禧身为女人还有“妈妈”的恨意吧。
从光绪幼年入宫开始,虽慈禧最初对其成长有所呵护,如光绪害怕打雷时,慈禧会将他抱在怀里安慰。
但随着光绪逐渐长大,两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愈发明显。甲午战争时期,光绪皇帝积极主战,试图通过战争捍卫国家尊严,改变清朝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而慈禧太后则出于多种因素考虑,更倾向于求和,这使得两人在战争决策上产生了激烈冲突。
戊戌变法时,光绪全力推动变法,期望借此实现国家富强,却遭到慈禧太后的强力打压。此外,光绪皇帝最为宠爱的珍妃,因支持光绪变法等原因,被慈禧太后下令投入井中杀害,这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仇恨。
慈禧认为自己是光绪的大恩人,以宗法制度看,光绪的继承顺序并不靠前,是慈禧太后力排众议,取得慈安太后认可,才将年仅 4 岁的光绪立为皇帝。
1889 年,光绪皇帝 18 岁亲政,50 多岁的慈禧太后主动前往颐和园养老,尽管她仍掌握着一定朝政大权,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对光绪亲政的一种 “放权” 姿态。
然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听信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企图 “围园杀后”,这一行为在慈禧太后眼中是彻彻底底的大逆不道。
作为一个 60 多岁的老太太,同时也是一位长期处于权力巅峰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无法忍受这样的背叛。
她认为自己几十年的辛苦付出换来这样的结果,内心充满了愤怒。正是基于这种封建孝道观念下的愤怒,以及自身所占据的 “大义” 名分,慈禧太后在重新出山囚禁光绪时,并未遇到太多阻力。
而这种愤怒也成为她在临死前毒死光绪的重要情感驱动力之一。
其次是担忧光绪复位后的政治清算。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急切地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摆脱清朝积弱的困境。他大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推行新政,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然而,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使得变法运动戛然而止。
自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且日益尖锐。
慈禧太后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执政期间的诸多决策和手段,例如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等,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一旦她离世,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极有可能对她的统治进行全面的否定和清算。
光绪皇帝可能会推翻她所制定的政策,惩处她的亲信党羽,这对于一心维护自身政治地位和身后名誉的慈禧太后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巩固身后政治布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慈禧太后精心谋划了身后的政治格局。她选定了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并任命载沣为摄政王。
溥仪年幼,便于掌控,载沣则是她信得过的宗室成员。在她的设想中,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她死后继续维持以自己家族和亲信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但光绪皇帝的存在无疑是这一布局的巨大阻碍。光绪皇帝作为合法的皇帝,即使被囚禁多年,其在朝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支持者。
若光绪皇帝在世,他凭借皇帝的正统地位,随时可能打破慈禧太后苦心构建的新政治格局,使得她的安排付诸东流。因此,为了确保新的政治秩序能够顺利建立,慈禧太后决定除掉光绪皇帝。
最终光绪死在了囚禁之地,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