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世誉为“诗仙”。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幼居蜀中,25岁仗剑远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生狂放不羁,兼具剑客、游侠、隐士气质。李白仕途坎坷,曾因不愿迎合权贵辞官,又因永王事件遭流放,晚年漂泊东南。其诗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善用夸张想象,如《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直抒胸臆,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语言瑰丽自然,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
一、早年天才
•周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一岁
生于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也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周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五岁
发蒙读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十八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先后出游江油、剑阁、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阅历见识。
二、辞亲远游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渡荆门送别》
离故乡远游。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岁,《望庐山瀑布》
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二十六岁,《静夜思》
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岁,《苏台览古》
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在安陆安家。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此。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二十九岁,《山中问答》
回到安陆。
三、蹉跎岁月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三十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在安陆。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上书自白,被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结识其子张堆。寓居在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的别馆。又曾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果。暮秋游邠州(位于长安西)。冬游坊州(位于长安北)。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三十一岁,《行路难•其一》
穷愁潦倒在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产生隐居之意。秋,滞留洛阳。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三十二岁,《蜀道难》
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末,归家安陆,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第二年春,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四、献赋谋士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三十四岁,《春夜洛城闻笛》
为唐玄宗献《明堂赋》,盛赞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这是其献赋谋仕的原因。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五岁,《太原早秋》
玄宗西游狩猎李白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赏识。《大猎赋》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理。是年,李白进长安结识卫尉张卿,并通过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由此接近统治阶级上层。在紫极宫遇见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称他为“谪仙人”。两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夏:三十七岁,《赠内》
初入长安受挫后,李白携妻带子,告别白兆山,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辗转月余到达东鲁(今山东兖州、济宁一带),投奔一个在任城当县令的远房叔父。同时,李白慕名裴旻的剑术,此时,裴将军在丁忧期中、闲居在东鲁。
五、供奉翰林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二岁,《南陵别儿童入京》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玄宗看到了李白的诗赋,召其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专业为玄宗写诗文娱乐,陪侍在玄宗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赋诗纪实。李白受玄宗宠信,同僚艳羡,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四十三岁,《清平调》
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此时,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让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开始疏远李白。
六、李杜相识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夏:四十四岁,《月下独酌》
到东都洛阳,遇杜甫。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千一岁,两人以平等身份,建立深厚的友情。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三人畅游甚欢,品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李白今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秋冬季,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正式履行了入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请其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四十五岁,《鲁郡东石门送杜甫二首》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一年多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去济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秋末冬初,李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告别。
七、安史入幕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五十五岁,《赠汪伦》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下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后至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听闻唐玄宗奔蜀,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七岁,《永王东巡歌》
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些文表,并随宋到武昌。在宋若思幕中很受重视。但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五十八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十二月,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八、赋歌而终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五十九岁,《早发白帝城》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终获自由,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表达心情。老友良宰正在江夏做太守,李白逗留于江夏。不久后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上。不久回宣城、金陵旧游之地。两年内,往来于两地间,依靠朋友接济而生活。
•上元二年(761年):六十一岁,《哭宣城善酿纪叟》
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李白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六十一岁,《临终歌》
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临终歌》是李白长歌当哭形之于文的自撰式墓志铭,兼寓李白自悼、自伤、自信之情,化融多个典故,形象鲜明,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