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镇熙(1923—2021),又名陈玮、陈训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区)莲下镇建阳村人氏,先后毕业于“澄海中学”、“桂林逸仙中学”、“国立汉民中学”,在中学时期成为澄海县(区)最著名的篮球队——“白狼队”后卫。抗战爆发后弃笔从戎,曾在国民革命军205师614团一营二连一班报到,成为抗战青年军志愿者,直至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结束。1946年7月青年军解散后,又入读交通管理训练班,修读铁路管理和公路管理。1948年回到家乡澄海县(区)莲下镇担任教师,先后在“ 启新小学”当过教师、“上蓬二小”当过教导员、“新溪小学”当过校长。1957年因“反右”运动被迫离开教师队伍,1980年又恢复工作,直至在澄海教育系统退休为止。2021年12月11日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9岁。

追忆陈镇熙(陈玮)先生

——从“樷芳别墅”说起

文/李丛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建阳村,有一处大隐隐于市的私人别墅,名曰“樷芳”。这里是我四姨妈的家公陈镇熙先生的祖宅,它既是陈家祖辈们休闲畅叙及办公接客之所,也是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常寄居嬉戏的地方。

“樷芳别墅”早年实际上叫“樷芳书斋”,又有上书斋和下书斋之分(此处属于上书斋),占地面积近一亩,是陈镇熙先生的父亲陈樷贤当乡长时闲居休息的寓所,同时也是他接待客人和办公之地。有趣的是,“樷”字恰好是“丛”字的异体字,或许这就冥冥注定了“樷芳”与李丛有一段神奇的缘分了。


“樷芳别墅”(陈一涵/摄影)

据记载,陈镇熙先生的家族世系来自建阳的长房恭客公(即今“樷芳”一系),其辈序歌诀(从14始祖开始)分别是:其、允、恭、克、让、孝、友、传、家、训、文、章、蔚、国、华、诗、礼、教、子、孙。陈先生属于“训”字辈,族名陈训丰,学名陈玮,小名陈镇熙(大多数熟人朋友习惯用这个称呼),于1923年12月31日(农历11月24日)出生,家中有十个兄弟姐妹,七男三女,陈先生排行老大。按年龄排序分别是陈镇熙(训丰、陈玮)、陈顺熙(陈训忠)、陈嫦刁、陈嫦芬、陈训伩(未满月夭折)、陈训英(陈锐熙,1945年溺水逝世)、陈嫦真(11岁病逝)、陈健熙(陈训豪)、陈乐熙(陈训杰)和陈益熙。


陈镇熙(陈玮)先生全家福(陈一涵/供图)

前排左起:夫人王静芳、幺女陈冬冬、陈镇熙(陈玮)

后排左起:次女陈少淳、长女陈少芳、长子陈少伟、次子陈仲伟(我四姨丈)

说起来,陈镇熙先生跟我的家族渊源颇深,他在1940年与我爷爷李彰敬校长、外公吴强治老师、外婆张迎真老师皆为在“澄海中学”求学期间的同班同学,并且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跟我外公一起曾是我们澄海县最为闻名的篮球队——“白狼队”的后卫。后来,其二公子陈仲伟与我外公的四女儿吴刚媚(我四姨妈)喜结连理,于是又跟我外公外婆成了对手亲家。基于这层层关系,我在幼年时期跟随表哥陈一涵(四姨妈的儿子)玩耍时,就常常出入陈镇熙先生的家门,因此对“樷芳”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澄海县四十年代著名篮球队“白狼队”的全体成员合影(吴刚媚/供图)

后排右二是陈镇熙(陈玮)先生,前排右一是我的外公吴强治先生


两对亲家合影(吴刚媚/供图)

左起:王静芳女士、陈镇熙(陈玮)先生、吴强治先生(我外公)、张迎真女士(我外婆)

据陈镇熙先生在其回忆录《人生历程》中所述,在民国7年(1918年)农历正月初二月(2月13日)下午二时许,潮汕地区发生了7.25级的大地震,历时20分钟,以致整个苏湾都(即现在澄海至盐鸿镇一带)的大量房屋倒榻,人民死伤众多。据当时的县志记载,这次余震持续了一百多天,“樷芳”西边的一厅二房,也是在此次大地震中倒塌掉。


陈镇熙(陈玮)先生在“樷芳”庭院(陈一涵/供图)

“樷芳”在未重新修建之前,外埕处广种花果,计有黄皮果树共三株,以及龙眼树、莲雾树、桃树、柚树、芒果树数种;花卉有鹰爪花、桂花、暹卜花等。这些花果最为突出者是桂花和莲雾,据说未被台风推折之前,每年桂花在开花之时遍屋香味,连在“南山祠”附近都能闻其花香,广为乡人称颂。此外,这里的莲雾果树也十分盛名,据说当年在苏南区只有两棵,一棵在“樷芳”,另一棵在上巷的“兰芳斋”。“樷芳”这棵莲雾果树于1953年与另一株龙眼树被一起砍掉,当作榨豆油的油糟之用。


陈镇熙(陈玮)先生在“樷芳”庭院(陈一涵/供图)

关于这株龙眼树,曾经还上演过一个叫“狗儿替死”的奇闻。据陈镇熙先生记载,他小时候曾听曾祖母讲他三叔陈家庆在十二三岁时,有一次攀爬到龙眼树上偷摘果子,结果不慎失足掉了下来,竟不偏不倚跌落在天井旁边一只熟睡的小狗身上。随着小狗的一声惨叫,吓得大厅中的人们都跑出来一看究竟,结果只见他三叔面青脸白,大声痛哭,众人忙将他扶起,一看身上并没伤及骨头,只是擦破了一点皮肤而已。曾祖母说这是神佛保佑,然而,那只倒霉的小狗却因此不幸身亡。小狗死后,因念其救人有功,主人善心,祈望它来世投胎为人,故为其穿衣戴帽给予厚葬。自此以后,陈氏家族就流传着这么一个“狗儿替死”的典故。


“樷芳别墅”正门(陈一涵/摄影)

大约在1991年左右,“樷芳”开始重新修建,于1992年7月26日正式落成。修建后的“樷芳别墅”焕然一新,主建筑总共有三层楼阁(后来又加盖了一层),拥有11个房间,内设假山奇石,又有绿茵草坪,各种奇花异卉映入眼帘,特别一到花季,满园姹紫嫣红,生意盎然。客厅、食厅和过道走廊都挂有各种名人字画,彰显出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在三十多年前的潮汕乡镇,像“樷芳”这样高大上的私人别墅实在比较少见,哪怕放到现在,它依然在周边的建筑群中足以傲视群雄。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樷芳”每天都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客人,并且这里几乎每天都在设宴请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由于表哥的家族成员规模非常庞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以致我曾在此寄居了好些年,依然傻傻分不清他们很多亲戚及其家属的姓名及称谓。直到后来,我有幸翻阅了陈镇熙先生的回忆录,才得知早在他幼年时期,“樷芳”就已经是一个达官贵人和南来北往之客的聚集地了。


“樷芳别墅”庭院一隅(陈一涵/摄影)


“ 樷 芳别墅”庭院一隅(陈一涵/摄影)


“ 樷 芳别墅”庭院一隅(陈一涵/摄影)


“樷芳别墅”庭院一隅(陈一涵/摄影)


“樷芳别墅”庭院一隅(陈一涵/摄影)


“樷芳别墅”庭院一隅(陈一涵/摄影)

我第一次见陈镇熙先生的时候,大概是在1989年左右,那时“樷芳”还没有重新修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花园里有一大片漂亮的炮仗花和一个造型酷似梅花鹿的树根(早年我外公赠送的)。那时陈先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长相清秀,五官端正,言谈举止都非常得体大方,甚至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魄。总之,看得出在整个家族中,他的地位非常权威,说话掷地有声,做事干净利索,极有威望。


“樷芳别墅”平面图(陈一涵/绘)

实际上,陈镇熙先生对小孩非常和蔼,他有时会一边看报纸或者看电视,然后不时将从报纸上或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念出来跟我分享。我当时年纪尚幼,听后似懂非懂,只感觉这位长者非常亲切。我小时候饭量极大,吃饭速度又慢,潮汕土话叫“大食慢”,而陈先生吃饭时喜欢看电视,并且有独自小酌几杯的习惯,于是吃饭速度同样奇慢。结果一顿饭下来,常常吃到最后只剩下我们一老一少在“巅峰对决”,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实在十分有趣。


部分亲戚在“樷芳别墅”团聚(陈一涵/摄影)

前排左起:丁洁、吴刚媚;

后排左起:陈祺文、李俏、李丛、王静芳女士、陈镇熙先生、陈伟杰、吴刚史

我参加工作之后,记得有一回放假回老家,四姨妈听说我很会做饭,特意邀约我到家里做了几道拿手菜,其中一道卤水猪脚颇受大家青睐。四姨妈拿了一部分去孝敬她的家公陈镇熙先生,不久后,四姨妈竟打电话激动地转告给我说:“丛啊!我家公对你的卤水猪脚赞不绝口啊!他还说,如果你(指我四姨妈)的卤水能做到阿丛这种水平就好了!”听完陈先生这句话评价,我实在感到受宠若惊。可惜后来由于太忙,去“樷芳”的机会越来越少,结果没能再煮一顿饭菜给他老人家品尝,现在想来多少有些遗憾。


陈镇熙(陈玮)先生部分孙侄(陈一涵/供图)

前排左起:外孙女王超媛、外孙温子超,侄女陈沛纯、外孙王耀生、侄女陈喆纯、陈镇熙先生堂兄弟的女儿陈曼琛;

后排左起:外孙女王丽儿、外孙女温暖、外孙温子峰、侄子陈璧伟、侄子陈喆垚


左起:陈祺文、陈一涵、李俏、李丛、陈星宇、丁洁(李丛/供图)

陈镇熙先生整个家族与社会各界的交往十分广泛,家里珍藏有许多文人墨客和书画名家赠送的墨宝。印象较深的是他的客厅就常年挂着一幅杜应强先生的水墨《秋水图》,画中数只鸬鹚在水边嬉戏,墨色层次分明,留白空旷,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开阔视野。这虽然是杜先生比较少画的题材(他主要以榕树题材闻名),但格调十分高雅,意境深幽,颇为耐人寻味,绝对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客厅还有两幅小品是当地名家陈少峰先生的《墨虾》和《墨竹》,《墨虾》是典型的齐白石笔法,墨色凝练,笔力矫健;墨竹则颇有刘昌潮先生的遗韵,同样尤见功力。他的食厅则挂着一幅杜应机先生(杜应强哥哥,听说他曾经是陈镇熙先生的同事)的《满门吉庆》,画中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在携带一群毛茸茸的小鸡,背景是大片黄色的迎春花,画风朴实,亲切动人。我早年刚刚立志成为职业画家之时,就曾经从这幅画上汲取了不少养分。二楼的客厅还有一幅刘昌潮先生的巨幅《兰竹图》,笔力坚挺,墨分五彩,酣畅淋漓,也是用心之作。此外,各个角落还有当地名家王壮涛、杜卓曙、陈柱国等人的国画作品和其他名家的书法作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樷芳别墅”国画藏品,杜应强作品(陈一涵/摄影)


“ 樷 芳别墅”国画藏品,杜应机作品(陈一涵/摄影)


“ 樷 芳别墅”国画藏品,刘昌潮作品(陈一涵/摄影)


“ 樷 芳别墅”国画藏品,陈少丰作品(陈一涵/摄影)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还在“樷芳”看过不少香港电影,如《倩女幽魂》和林正英的僵尸片系列等。那时候刚好又是香港流行歌曲的黄金时段,陈镇熙先生有不少孙侄都对香港歌曲情有独钟,由此我也有机会接触很多港曲,通过录像带(那时候特别流行这个)听了不少经典粤语歌曲,看了不少明星演唱会,这无疑为我后来撰写中国流行音乐史积累了一些基础。

关于陈镇熙先生的家族情况,我在此还需补充几点细节:1992年春节,陈先生的二弟陈训忠先生从香港回到家乡,深感应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奉献力量,倡议成立基金会。他这一倡议,马上得到旅外侨胞陈家伟先生、陈训钧先生的支持,结果陈训忠先生和陈训钧先生各出资港币30万元,同时得到陈家伟、陈震东先生的热烈响应,陈家伟先生出资港币20万元,陈震东先生出资港币15万元,总共合计95万元作为启动基金,随后分别在泰国、香港等地区侨亲中发起捐款,仅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捐资147.5万港元。


“爱群公益基金会”三位创会人和历任会长(陈一涵/供图)

左起:陈训忠、陈晋、陈训钧、陈家伟、陈镇熙、陈培英


陈氏兄弟(陈一涵/供图)

前排左起:陈健熙、陈顺熙、陈镇熙(陈玮);

后排左起:陈乐熙、陈益熙

同年7月26日,“爱群公益基金会”在“樷芳”召开会议。其时由陈氏家族的陈家伟、陈训忠、陈焕之、陈玮(陈镇熙)、陈家南、陈耀明、陈河先、陈振之、陈腾、陈维钊、陈训基、陈文树、陈伟全、陈家铿、陈晋(陈训钧在泰国未到会)等15人召开会议,并由陈家伟、陈训忠和陈耀明三人主持活动。到了1992年8月1日,“爱群公益基金会”正式挂牌宣布成立,同时向莲下镇人民政府作报告,开启了莲下镇奖教奖学之先河。到了1995年,基金会资金高达到181万元。


陈镇熙(陈玮)与陈健熙(吴刚媚/供图)

这是陈镇熙先生与五弟的最后一张合影

这几十年来,陈氏家族对家乡、学校和社会有过多次的捐赠活动,可谓功德无量。比如早在成立基金会之前的1987年底,陈镇熙先生的二弟陈训忠先生就在香港购买一批衣服、书包等物品共1万多件,捐赠给“建阳小学”的学生及贫困乡民,同时又捐赠2万元给“建阳小学”及“松珍幼儿园”作为奖教金。1995 年,陈训忠先生在香港闻知河北省邢台县西马“张村小学”遭受洪水冲毁,又自己出资10万元,以“爱群公益基金会”的名义捐赠支援。1998年,该村小学建成后便改名为“爱群希望小学”。2005年,他又把自己在香港居住的房屋卖掉,把卖得的200万元全部捐赠给“爱群公益基金会”,并启动家乡常年“兴学育才、扶贫济困”的项目。凡乡人子女在大学学习期间,每年资助学习费2千至3千元,直至毕业。后来因大学生人数倍增,才改为一次性资助600至1000元。


童年时期的陈健熙和陈乐熙(陈一涵/供图)

至今,基金会投入教育及公益福利事业共计1000多万元。2006 年,陈训忠先生听闻本乡有一农户人家三胞胎同时考上大学,因家庭条件困难不能同时供应子女读书,竟主动上门道喜,并当即表示愿意资助三孩子完成学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011年三胞胎终于完成学业,并都顺利安排了工作,他们欣喜万分,上门送来一金匾,匾上镌刻着八个鎏金大字:“五载助学,永世不忘”!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仅是陈氏家族其中一员的功德,像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如陈镇熙先生的五弟陈健熙(陈训豪)和六弟陈乐熙(陈训杰)也同样热衷于公益事业,在此就不再赘述。


“爱群公益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牌匾(陈一涵/供图)


“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赠予的牌匾(陈一涵/供图)


“抗日老战士口述调查组”赠予的牌匾(陈一涵/供图)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慢慢得知原来陈镇熙先生的来头也远远超出我的认知:幼年时期,他父亲就聘请当地文学功底甚好的陈维庆先生在“樷芳书斋”的文章爷厅(即现在的食厅)开馆授课,教陈镇熙先生读《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百家姓》等一些古文,并学写红纸库(描红)和写白纸库(描白),打下了一些传统文化根基。


二排左二为陈镇熙(陈玮)先生(陈一涵/供图)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镇熙先生为逃避战乱,只身前往广西桂林投靠同村前辈陈秋波(黄埔12期陈光学抗战老兵的父亲,辛亥革命先辈),入读“桂林逸仙中学”,并在第二年考入“国立汉民中学”。刚好那一年“衡阳会战”和“长沙会战”陆续爆发,由于战火连天,学校被迫撤退到贵州榕江县。当时陈镇熙先生受到国民政府“一寸河山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军”的号召而毅然报名从军,并到205师614团一营二连一班报到。205师下辖613团、614团和615团三个团,各分别驻防在贵阳市区、麦家桥和马家桥三地,直至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结束。


青年时期的陈镇熙(陈玮)先生(陈一涵/供图)

1946年7月,青年军解散,陈先生又入读交通管理训练班,修读铁路管理和公路管理。一年后,国民政府因经费短缺,职业训练班解散,陈先生终于回到家乡澄海县(区)莲下镇担任教师,先后在“ 启新小学”当过教师、“上蓬二小”当过教导员、“新溪小学”当过校长。1957年因“反右”运动被迫离开教师队伍,1980年又恢复工作,直至在澄海教育系统退休为止。


陈镇熙(陈玮)先生接受志愿者慰问(陈一涵/供图)


陈镇熙(陈玮)先生接受志愿者慰问(陈一涵/供图)


陈镇熙(陈玮)先生接受志愿者慰问(陈一涵/供图)


陈镇熙(陈玮)先生接受志愿者慰问(陈一涵/供图)

陈镇熙先生的一生无疑是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中,他在遭遇逆境时不气馁,在顺境时也不张扬,即使是前些年举国上下都在为抗战老兵颁发勋章和奖金的节点上,他都从没想过要主动去申办手续。要不是后来一位好心人——他的故交陈光学先生将其感人事迹向记者透露出来,恐怕很多人(包括我)都不知道身边竟然还有这么一位令人敬佩的抗日英雄。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是,2021年疫情期间,我正在整理关于爷爷的生平资料,我知道陈镇熙先生与我爷爷是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于是特意委托四姨妈向陈先生咨询关于爷爷的一些情况。没想到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当得知我这位后生晚辈正在整理爷爷的资料后非常感动,竟拿起笔颤抖地为他这位81年前的同窗好友写下这么一段朴实真挚的纪念文字:“李彰敬个性沉默,为人老实,不参加班级的活动,也没参加校外什么组织,只知读书,我们同学给他一个绰号‘分数槌’,全级有四个人是这同一绰号。他毕业成绩是84.22分,是全级中的第五位,我的成绩是83.1分(有一位同乡在县档案馆影印了毕业成绩单给我的)”。从这件小事,看得出陈镇熙先生的细腻、仗义和真诚,因此我一直非常感念他。


陈镇熙(陈玮)先生99岁时的手迹,这是他对我爷爷的评价(吴刚媚/供图)


“ 樷 芳”陈氏家族四世同堂(陈一涵/供图)

陈镇熙先生一生有情有义,他跟夫人王静芳女士自1942年结婚,一起走过了近八十个春秋,两人相濡以沫,堪称模范夫妻。记得在2019年10月5日的国庆期间,时年97岁的陈先生与95岁的夫人,两位老人互相拥抱并作了深情长吻,这一经典画面,被孙女陈祺文(我四姨妈的女儿)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了下来。此情此景,可谓浪漫得超出天际,正所谓“爱情不分年龄”,两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如此秀恩爱,真是羡煞旁人也!如此深厚纯真的感情,更是令当今那些动不动就闹离婚的小年轻情何以堪啊!


陈镇熙(陈玮)先生与夫人王静芳女士堪称模范夫妻(陈祺文/摄影)

陈先生曾作打油诗曰:“婚龄七十钻石年,九十八八相提携。四代同堂皆康乐,幸福康健度一世。”又为夫人写过几副藏头和藏尾对联:“静而慧实是慈母,芳且德堪称贤妻。”(藏头对联);“锦心秀口恬而静,聪耳名目慧且芳。”(藏尾对联)就在2020年4曰7日夫人仙逝时,他又悲痛地写下:“静淑谦恭堪称慈母,芳容玉质实是爱妻”的动人挽联。


陈镇熙(陈玮)先生写给夫人王静芳女士的亲笔挽联(陈一涵/供图)

2021年12月11日,陈镇熙先生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9岁。突然想起他曾写过的一副自嘲对联曰:“陈醇可口斟常乐,玮玉晶莹佩自宽。”他用古语“佩玉知自宽”的典故,与自己的名字“陈玮”对应起来,以此来对自己作一种警示和约束,也颇符合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他确实做到了。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与我颇有缘分的长辈陈镇熙先生!

2025年4月26日


陈镇熙(陈玮)先生手迹


陈镇熙(陈玮)先生遗像(陈一涵/供图)

谢谢观赏!请点在看,欢迎扩散!


书名:《圣凡斋随谈》

作者:李丛

封面题字:李丛

封面设计:李丛

字数:62万字

定价:54元(包邮)

需要购买签名版文集的朋友,可加作者微信,每本54元(62万字,包邮),到时作者将会根据您提供的姓名落款、盖印并寄出,谢谢!


李丛简介:

李丛,广东澄海樟林人,画家、作家。目前已举办个人画展五次,联展五十余次。著有各类文学作品约三百多万字,已出版评论文集《圣凡斋随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