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紫领’人才,是能够在生产一线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交互,既掌握理论技术、擅长生产实践操作,又兼具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紫领”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和管理的复合,更在于通过持续自我学习实现各生产环节“微创新”,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切实转变“重学历轻实践”的社会观念,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紫领”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吸引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巍巍 刘淏煜

  走进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可以看到,各类型智能设备高速运转。一根根上端呈柱状、下端呈锥状,晶莹剔透的光纤预制棒有序生产。

  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是全球光通信行业首个“灯塔工厂”,2万平方米车间内,约400台大型生产、检测设备同时运转,却仅有七八名工作人员巡检、调试设备参数。

  “我2009年进入公司,先后在技术员、工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这些一线工作经历,让我更加了解生产实际,为后续产品研发积累丰富经验。”37岁的张功会是亨通光纤研发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拥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实操技能超强。

  “我们工作人员数量不多,但综合能力强,既懂研发又能制造,在管理产线、提升效能的同时,还能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亨通光纤制造研发中心总经理宋君说,这些人才被企业视若珍宝。

  宋君口中的宝贵人才,被称为“紫领”人才。他们兼具“蓝领”技能与“白领”素养,是当前我国制造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类型。

  “所谓‘紫领’人才,是能够在生产一线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交互,既掌握理论技术、擅长生产实践操作,又兼具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研究员童天表示。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不断提质加速,“紫领”人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千方百计寻找‘紫领’人才。这样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新质生产力相伴而生,需要更具高度、广度和灵活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童天说。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建议,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贯通职业发展通道、重塑职业观念等方面发力,锻造培养更多“紫领”人才,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位于苏州吴江区的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车间内,操作人员正在检查机器参数(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产业升级呼唤“紫领”人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伴随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传统产业工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逐渐发生变革:单纯依靠体力的岗位越来越少,“体力+技能+脑力”的用人需求已成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超3100万人。

  从产业发展实际来看,现代制造业更加重视生产管理与自动化设备相融合,需要更多具有数智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紫领”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定制、柔性生产、虚拟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孕育发展。

  观察近年来各地发布的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可以发现,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员、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紫领”类职业位居前列。

  “产业数智化转型加速了知识和技能更新迭代,岗位一体化程度迅速提升,传统人才队伍分类体系被突破。具备复合能力的‘紫领’人才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点,事关产业升级进程。”童天说。

  从创新研究和技术应用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培育发展新动能至关重要,来自产业一线的“紫领”人才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中通过研发产生的比例为86.6%,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家表示,智能制造技术拓展了技术创新和升级路径,越来越多发明专利来源于制造业一线,这就需要更多能在生产线上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紫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紫领”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和管理的复合,更在于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实现各生产环节“微创新”,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

  “‘紫领’人才这一概念发端于智能制造业,但并不局限于这一领域,而是适用于所有需要打破单一岗位技能、具备复合能力的行业,成为支撑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人才。”江苏党建研究院研究员薛莉说。

  发挥优势 协同培养

  推动技能人才向“紫领”人才转型,需重点为他们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和作为育人方的各类院校,可以发挥不同作用。

  企业擅长挖掘存量,激发高技能人才潜力,根据岗位和行业具体需求,有针对性提升他们的“白领”素养。

  早在2021年,联想集团即启动“紫领工程”,携手高校、职业院校与供应链企业,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适应数智化新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已培训1000多位智能制造班组长,2000多位技术人员。

  “经验丰富的技能人才,往往能在工作历练中总结出可操作性极强的最优工作方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因此,我们侧重于从一线选拔优秀技工作为培养对象,通过企业内部培训,让他们承担更多项目管理、产品推广、售后维保等工作,逐渐提升综合素养。”总部设在江苏的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朱玲花说。

  “我们采取的培养方式是‘技能+素养’。”康力电梯培训部部长姚杰介绍,公司邀请外部专家或内部资深管理者,面向有潜质的基层高技能人才传授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进一步向“紫领”人才进阶。目前,康力电梯共培育专业技术人才632人、技能人才487人,134人同时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证书。

  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擅长培养增量,可以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优势,并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紫领”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正通过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多理论扎实、技术精湛、创新进取的复合型人才。

  2023年10月,苏州市职业大学联合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苏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联合体立足产业全链条需求,搭建产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紫领”人才。目前已联合大院大所和3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机器人核心部件、算法及机器人本体制造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5个,开展国家和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3个,在机器人仿生感知、生机电融合、人机自然交互等领域获批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让学生通过创新平台深化理论和实践学习,既掌握知识技术,又懂得生产管理、熟悉研发过程。”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仁忠说。

  “掌握知识和技术,兼顾生产与研发,是‘紫领’人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发展,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能够有效填补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人才缺口。”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说。


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常州节卡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制造基地,工作人员在对柔性智能协作机器人进行全系列测试(2024 年 6 月 15 日摄) 李博摄 / 本刊

  厚植人才培育沃土

  受访专家表示,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从长期看,需贯通“紫领”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扭转“重学历轻技能”观念,厚植“紫领”人才培育沃土。

  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贯通人才评价通道,有利于激励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紫领”转型。

  制造业大省江苏于2024年10月在苏州市率先探索“一评双证”新模式。通过一次评审,员工可同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亨通集团是试点企业之一,首批15名员工于2025年1月通过评审获得双证。

  据了解,这一模式结合企业实际设计评审标准,将面向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有机融合,更加聚焦人才在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方面的实际业绩,制定助理工程师+高级工、助理工程师+技师、工程师+技师、工程师+高级技师四种等级。

  “通过‘一评双证’,我们可以更精准地选拔和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亨通集团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村说,“看到职业发展的新通道,员工们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更高了”。

  目前,该集团已有近400名员工同时持有职称和技能等级证书,这些“紫领”人才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评双证”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因企制宜”考察人才综合素质,实现人才评价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深度契合。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更多行业和企业参与,为“紫领”人才的成长发展营造更有利环境。

  不仅江苏。近年来,多地职称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引导企业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培养更多“紫领”人才。比如,山东省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不受学历、工作年限等限制,经企业董事长或技术带头人举荐,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再如,浙江龙泉与行业协会合作,确保评审标准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放宽学历要求,重点考察技术攻关能力、专利转化成效和行业标准贡献,建立起“技术创新+专利成果+标准制定”的职称评价体系,等等。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切实转变“重学历轻实践”的社会观念,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紫领”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吸引力。

  为破解生产力发展提质增速带来的产业工人供给不足问题,我国在产业工人队伍转型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

  2024年10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受访专家表示,企业需求端和院校供给端,应同步完善以实际贡献为核心的用人标准,在人才招募、教师考核等方面减少对学历、证书等要素的依赖,让人才拿本事说话。

  此外,还应加强对“紫领”人才的激励举措。童天建议,建立“技高者多得”的绩效工资制度,将待遇与技能和贡献挂钩,给予“紫领”人才与实际价值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同时,搭建更加丰富的职业通道,促其知识、能力双提升,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激发创新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才向“紫领”转型。

  “当前‘紫领’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起到了很好的先行示范作用。下一步,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育人方式,锻造培养更多‘紫领’人才,让人才创新争先蔚然成风,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薛莉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