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9日讯 4月29日,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台儿庄区‘榴枣归乡’工程成果发布暨发展展望”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台儿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闫鑫在发布会上介绍,自“榴枣归乡”工程实施以来,台儿庄区始终以“聚人口、强人力、兴人才”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人力素质持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4年底,全区常住人口同比增长1500人,驻枣院校毕业生留枣就业新增507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万人,高技能人才达8000余人,持证社会工作人才达300余人,人才“磁吸力”与发展“支撑力”实现双提升。以下是工作成果及未来规划两方面的简要情况。

筑巢引凤 创新创业平台提质增效

产教融合育英才。台儿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扣“6+3”产业布局,建成5个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推动工业机器人、机械制造、数控操作等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健全多层次职业技能提升体系,开展多层次技能培训,精准培养1615名高技能人才。

校企联动促转化。与青岛科技大学进行校地签约合作,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2场,打通人才输送“最后一公里”。去年我区新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市重点实验室4家,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新活力。

桑梓帮扶助创业。与青岛、广州等10余家外地商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举办企业家民企沙龙暨招商引资政策宣讲活动,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发挥“以商招商”优势。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4亿元、创业担保贷款5847.5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00余人,形成“政策引创业、创业带就业”的良性循环。

激活产业引擎 打造就业增收新生态

产业升级筑巢。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对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星链计划”,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富民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去年累计新开工过亿元项目37个,过亿元富民项目6个。

镇街协同赋能。以促进区域就业均衡为目标,聚焦“家门口就业”,大力实施社区微业计划,打造“共富工坊”“妈妈岗”驿站等就业阵地,构建“区级统筹、镇街协同、社区落地”三级就业体系。坚持差异化发展,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培育形成马兰按揭农业、邳庄板材产业园等特色产业项目,累计吸纳近万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闫浅社区获评2024年度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在促进社区就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服务体系筑基。强化人力资源服务赋能,为产业引才提供全链条支撑,2024年新增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家,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汇智聚力 人才引育体系全面升级

精准引才拓渠道。实施“青年人才强基工程”,开展“青年人才优选”“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系列活动,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8场,引进博士、海外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24人,招引大学生2050人,为区域外9名在编人才办理入编调动,青年人才“归巢率”显著提升。

乡土育才树品牌。培育“黄花牛肉面”“张家狗肉”等特色品牌技能项目10个,培养乡土特色品牌人才500余人,成功创业120人,带动就业3000余人。32人在市级乡土特色品牌技能大赛中获评“技能大师”“技术能手”“技能标兵”称号,让“本土人才”成为“振兴力”。

学子归乡搭桥梁。依托“青鸟计划”开展7场“家乡行”活动,组织12所高校130余名学子实地感受台儿庄发展活力,建立3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实践育人”与“情感留才”双融合。组织44家企业开展“高校直通车”活动11场,先后走进山东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院校,达成就业意向300余人,让更多青年学子“看见台儿庄、选择台儿庄”。

乘势而上 绘就“三力齐发”人才工作新蓝图

建强“归乡承载地”,让人才“引得进”。锚定“锂机材纺纸”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实施“枣庄学子家乡行”“功在桑梓”等品牌活动。持续深化“榴枣归乡”样板点建设,优化三公里就业服务圈,培育“一镇一业”示范镇,形成“星罗棋布、串点成链”的就业格局,让更多人口、人才在台儿庄“安身、安心、安业”。吸引更多的人口、人力、人才到台儿庄安家落户。

打造“人才蓄水池”,让人才“育得优”。实施技能人才“扩面提质”工程,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推进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建,推动科创平台提档升级,构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让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夯实技能人才培育根基,组织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扩面提质行动,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

营造“服务暖心巢”,让人口“留得住”。升级“榴枣归乡”政策礼包,完善服务保障机制,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针对人才发展“量体裁衣”,建立人才服务闭环,在创新创业、职称评聘、子女教育、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建立“引进——培育——服务”全周期闭环,让人才在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平台、生活上有保障,真正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闪电新闻记者 李环宇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